四千户农户分田之后,还有六万亩耕地,杨易奖励一部分给有功人员,或者抚恤因公牺牲的人员家属,最后就是给新招募的流民耕作。
除了农作物,畜牧业和养殖业也有了起色。农场北边的燕山山脉就是最好的畜牧基地,鸡鸭鹅、生猪、牛羊、马匹都在这里饲养,这里人工种植了大片苜蓿等上好的饲料。因为有养殖场打基础,这里的家禽成了规模,鸡鸭鹅存栏量突破五万,生猪三千头。
水坝形成的水库成了水禽养殖基地,采用大规模网箱养殖,人工孵化鱼苗养殖,在沟渠形成的池塘里种植莲藕等水产作物。可以说,杨易对农场土地的利用达到了极致。
畜牧业和养殖业以农场为主导,同时鼓励个人饲养家禽、牲畜等。所有农户个人的农副产出,农户要售卖,只能卖给农场,由农场统一外销或者缴纳朝廷。
除了农业,杨易的“工业”也开始展现出轮廓。山里的煤矿出煤了,杨易将其制作成蜂窝煤解决农场的燃料问题,配套以炉子。
山里的铁矿也开采出来了,在铁器作坊冶炼成铁。虽然质量不佳、产量有限,总算开了头。
肥皂厂,产量逐步提升。
水泥厂,砖瓦厂依然供不应求,还要扩展。
银圆厂,利用水力压铸,开始小量产出。
酒坊利用购买的酒曲开始自己酿酒。
还有,火药厂,火器作坊,造纸厂,印刷厂等项目进入筹备中。
粮食作物耕种方面,杨易必然赔钱,只有将眼光放在副业和工业、商业上,杨易才能盈利,保证农场经济体的持续发展。
当然了,农场毕竟只是一个很小的经济体,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杨易也没打算这样做。按照杨易的规划,农场需要购买大量物资,棉布,绸缎,皮革原料,火药原料,香料,铜等等物资,就需要靠对外贸易获取。
然而这次讨债风波,让杨易心有余悸,依靠大商贾虽然省心,但是也容易被其反噬。必须发动“群众”。
于是杨易鼓励农户开拓副业,甚至经商等等。因为杨易废除了一切杂役,农户们有更多时间做别的事,比如去作坊做工,家里养点牲畜,或者摆个摊开个饭馆等,尤其重要的是可以申请银行贷款。农场银行在农场镇设立,被杨易立为总行,开展存贷业务。贷款利息年息不过九分,没有利滚利之说,一本一息,比之外界的钱庄实惠的多得多。
鼓励走出去的同时,杨易也积极引进来。完善了商税,废除各种苛捐杂税,建立了优良的商业环境,积极吸引各地商贾到密丰行商,承诺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嗅觉灵敏的商贩们纷纷到密丰置业,经商,不少大商人也来密丰寻求商机。
农场镇的房屋、商铺一直在建设之中,开张的店铺也越来越多,城内的房产不断升值。所有密丰的土地和房产几乎都是杨易的,靠着地产又赚回不少钱。
农场镇以南北大道为中轴,以东西大街为横轴,辅之以宽窄不等的街巷、胡同,整座城池延展开来。
两条主干道宽阔而平整,为设计中农场镇最繁华的街道。
农场初具规模,那么规范管理也就必须了。杨易开始健全农场和密丰卫衙门的管理,农场为经济体,密丰为政治单位,虽然目前融为一体,但必须区别管理。
农场总部设立农业,畜牧,水产,工坊,采购,税收,治安,武装等部门。各部门下又设置具体业务的司级单位,比如畜牧又分牧草司、战马司等。采购和税收只有开条子和收条子的权力,现金全部通过银行结算。武装分后勤司和作战司后勤司下有军械厂,火药厂,兼负责所有后勤所需。作战司统管军队等等。
农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兼具行政和经济的独立个体,掌控了一切。而密丰卫衙门就是个空架子。因为农场是杨易的,密丰卫衙门
第138章初具规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