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1章董小宛[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位老板,我给董家供货十几年了,怎么就没见过你呢?听口音你也不是咱们苏州人。”一位债主问道。
      “这位老板说对了,我常住在京城,在你们苏州有点生意,都是由我家管家负责,这次来苏州正巧碰上了董老板不幸逝世,就来看看。”杨易编着故事,“本来也想讨债,看到眼下这情况,实在看不下去了。董老板在世时虽然货款没有及时付,但都是按说好的办,所以,咱们也不能太为难人家家人了,总得给点时间给别人吧!对了,刚才问话的那位老板,以前董老板有没有过失信啊?”
      开始问话的那位老板,脸一红,“没有!”
      “这就对了嘛!董老板如此诚信,他的家人也不会坏!”杨易唾沫横飞,“大家看看,董家的房子位置不错,怎么也能值几个钱,而且做生意也是好地方,想来白夫人也不会鼠目寸光就真就不做生意了。董家刚刚失去了主心骨,大家手忙脚乱的,也没什么心情来搭理生意,等董老板入土了,董家人会处理这些债务的,董家做这么多年生意,不会一点积蓄没有,只是一时没挪开而已,大家耐心等几天吧,也算是感谢董老板这些年照顾咱们生意!”
      债主们也冷静下来了,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杨易见一对披麻戴孝的母女正抱头痛哭,想来应该就是家属了吧!连忙向她们使眼色。
      那个女孩倒是先反应过来,一抹眼泪,走到众人前,“各位伯伯婶婶,家父突遭病故,娘亲暂时无心搭理。待家父过了头七,我们董家绣庄还会继续经营下去,如果不相信,到时过来要债,我董家即使把房子卖了也会还给各位。伯伯婶婶们放心,即使青莲卖身也会还清各位的债!”
      杨易脑袋轰然作响,果然是董小宛。董小宛原来姓董名白,字青莲,后来步入风尘后才改名董小宛。
      而债主们见人家小女孩都这样说了,也没脸再讨债了。大家各自散去,记着一份情谊的债主还去给董老板上了几柱香。
      众人散去后,白夫人携董青莲过来,问道,“敢问这位老板怎么称呼,我家相公怎么欠了你八百两银子?可有凭据?”
      杨易呵呵一笑,“夫人放心,你家不欠我银子,我只是路过的,碰见这种事,就随便胡诌了几句,夫人不要见怪!”
      白夫人这才舒口气,“应该我们母女感谢小郎君的仗义执言,多谢小郎君了,青莲,来谢谢小郎君。”
      董青莲做了个万福,“谢谢公子的帮忙!”
      只见董青莲梨花带雨,我见犹怜,此时的董小宛不过十一二岁,虽然穿着孝服,依然眉清目爽,清雅隽秀,活脱脱小美人一个。
      杨易摆摆手,“夫人和小姐不必如此,人生在世,谁家没个难处?过去了就好了。我也只是说了几句话而已,最重要的是董老板生前结下了不少善缘。”
      见杨易谦虚,董家母女多了些好感。
      “敢问公子大名?”白夫人问道。
      “在下杨易,字清华,乃北方人,在苏州呆些日子就走,白夫人不必计挂!”杨易拱手行礼,“家遭不幸,清华深表同情,也劝白夫人董小姐节哀顺变!”说完,杨易上了柱香,告辞离去。
      离去后,杨易摇摇头,“可惜又一个美女即将沦落风尘!”
      苏州有条梨园巷,梨园就是对戏班子的统称。明代的各种戏剧已经丰富了很多,各种剧本和人才层出不穷。在那个时候,没有电视网络夜总会,人们的娱乐活动中最大的一项就是看戏。梨园巷,顾名思义就是有很多戏班子在这里落脚的地方,以苏州的繁华,自然是各种戏班子卖艺的必来之地。
      杨易找了一家比较大的戏院,租了个雅间,翘起二郎腿悠哉品茶看戏。
      “东家,这些人唱戏怎么阴阳怪调的,听不明白。”秦双挠挠头。
      侯永打趣,“你要是能听懂,我都能唱戏了!”
      “这玩意我也听不懂,不过江南的文人墨客们就是喜欢这调调,咱们来一趟,也不能不看看吧!看不懂没关系,喝茶就是,反正回去也能吹几句了!”杨易调侃道。
      “我看东家看得那么入神,以为东家是行家呢!”秦双嘀咕。
      “那些个戏子长得多美啊,屁股贼大,东家肯定想挑几个。”侯永自以为是道。
      杨易满头黑线。
      一位穿着儒士服的士子一脸赔笑的走了进来,“兄台,在下祝文况,字百里,号兰溪,路过此地见兄台气宇不凡,双眉俊朗,将来必是大富大贵之人,特来讨杯水酒!”
   &nb

第171章董小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