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0章教堂[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饭食时间到了,沈从文去招呼下人安排饭菜,杨易和胡狗儿就坐在天井里的石阶上吹牛。
      “兄长,你都做大官了,可我还是个下人,你不会嫌弃我吧!”胡狗儿有些怯生生。
      “哪里的话,咱们是生死兄弟,无论我做多大的官,你都是我的好兄弟!”杨易拍拍他的肩,“要不要我也给你弄个官当当!”
      胡狗儿咧着嘴憨笑着,“我一看见当官的,腿就打哆嗦,哪里还能做官呢,做不了做不了。”
      不经意之间,杨易发现一间厢房的屋檐下站着一个少女,一直看着自己,明亮的双眼眨巴眨巴。杨易认出来了,是沈廷慧,又长大了,身材开始浮现出凹凸了。
      杨易向她招手,沈廷慧嘴角露出灿烂的一笑,走了过来。
      “听爹爹说,你做大官了,是吗?”沈廷慧闪动着眼神,认真的说着。
      “什么大官呀,就是个芝麻大的官!”杨易还用手指头比划出一丁点的意思。
      沈廷慧“扑哧”一笑,“官就是官嘛,哪里还有芝麻官呢!”
      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逃难的场景,沈廷慧和胡狗儿围坐在杨易身边,听杨易讲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娶亲、唐僧遇见白骨精……杨易讲的绘声绘色,两人听着心情跌宕起伏,尤其是沈廷慧,一会儿惊叫,一会儿又咯咯笑。
      吃饭时,杨易特意拉着胡狗儿坐在自己身边,沈从文默默的看在眼里。此举,极大的提升了胡狗儿在沈家的地位。好在,沈家对待下人一向宽容,胡狗儿也没有被刻意刁难过,加之胡狗儿心情温顺,同沈家的关系一直不错。
      吃完饭,沈廷慧、胡狗儿带着杨易在嘉兴城里游逛。嘉兴的人文之气浓厚,到处都是书坊、牌坊之类,历史上有明一代,嘉兴出了四百多位进士,还出现过五世进士,就是一个家族连续五代出进士,牛吧!
      一路上,沈廷慧兴奋的为杨易介绍嘉兴的人文历史,杨易听得很认真!
      当天夜里,杨易同沈从文在书房里秉烛长谈……
      杨易没有在嘉兴多耽搁,翌日一早就告辞离开,朝松江行进。
      江南水网密如蛛网,杨易一行依然乘船走水路抵达松江。
      松江名气赶不上苏州,却也是繁华之地。手工业、商业兴盛,尤其是米粮业、棉纺织业和丝绸都十分发达,正如后世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自从棉花引进国内后,棉布逐渐成为国人主要的衣着材料,棉纺织业也不断发展,也成为很多老百姓的生活来源。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说过:“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而松江则是有名的棉纺织中心,“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机抒之声,比户相闻”,“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可以想象纺织业在松江的发达。纺织业算得上支柱产业,不但能创造价值,还能解决众多就业。
      杨易来松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进入这个行当。
      登船上岸,杨易就饶有兴趣的街上游逛,了解下相关的市场行情和民生状况。百闻不如一见,街肆两边分布很多纺织作坊,织机之声不绝于耳,规模大者雇工成千上万,分工非常精细。这里有专业的“劳务市场”,各种专业人才等候着雇主前来。
      杨易闻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气息。
      生意嘛,有发财的就有亏本的。杨易看见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坐在门口愁眉苦脸、长吁短叹。他身后的房间里安静的摆放着各种织机,无一人劳作。再仔细一瞧,房门上挂着“出售”的牌子。
      杨易走了上去,“老板,这纺织生意不好做了吗?怎么不做了?”
      “到处都是战乱,哪有那么多人买棉布?”老板叹道。“前些年,纺织生意好做,开工场的人就越来越多,结果现在战乱四起,很多布匹卖不出去,只能像我这样倒闭了”
      “经济危机!”杨易脑海中闪出这个词。不过杨易并不认为这是真的经济危机,很多人还没衣服穿呢,布匹不会出现过剩,真正的症结是运输和战乱。这个年代的道路太烂了,很多地方布匹运不过去,加之战乱,所以造成布匹积压。只要交通顺畅,再多的布匹也不愁销路。
      “海外也不好卖吗?”杨易问。
      “那帮海商心黑呢,拼命压价,也没什么赚头!”老板道,“小兄弟,你来是做什么?不会就找我闲聊吧?”
    &n

第210章教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