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作坊应需求量庞大,发展到十个窑,还在扩建中。
肥皂厂、瓷窑、酒坊、皮革作坊产量稳定,继续为农场带来持续而稳定的收入。
造纸坊、印刷坊成型,可以刊印书籍。
银圆产量大幅度提高,受到商贾们的热烈欢迎,成为农场的标志性“产品”。其实铸造银圆并不能为杨易带来利润,但杨易坚持对外结算用银圆,他相信,银圆会成为农场的“名片”,提高农场的信誉,随着其流通范围的扩大,逐步成为结算的“标准”货币。
银圆为杨易带来的是“软实力”的提升,很多商贾就是通过银圆了解到农场,了解到杨易的。
通过银圆获利最大的是农场银行,农场银行收取各种杂银、铜钱,对外支付银圆,极大提高了银行的信用,商贾、百姓纷纷存银到银行,连很多达官贵人也偷偷到银行存银。银行存银已经超过百万两,为杨易带来庞大的现金流。
……
密丰城南杨易封禁了大片土地,火药厂、兵器厂、火器厂等军事产业就在这里。
火药厂提纯火药,制作手榴弹、炸药包、开花弹等多种爆炸类产品;兵器厂生产制作大刀、匕首等冷兵器。火器厂制作鸟铳、铅弹等射击类火器……
杨易非常重视军备器械,带着侯成、关晟等将领前来视察。
为了保障军备,杨易成立了军器司,暂时由一个叫赵学敬的人统领。赵学敬,原京师军器间的司吏,负责监造鸟铳,得罪了人被投入监狱。杨易花了大笔银子前些日子将其捞了出来,他感激杨易,加之杨易高俸禄的诱惑,就带着一家人来密丰了。
杨易之所以看中他,是因为他师从过毕懋康。毕懋康是明末火器专家,为朝廷研制多种火器,武刚车,神飞炮等,燧发枪也是在他的手上研制出来。并于崇祯八年出版了《军器图说》,详细描绘了不少火器的制造方法。
这本书赵依也搞到手了,杨易看后,如获至宝。很多火器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了,不比西洋火器差。尤其是燧发枪,比之大明常用的火绳枪、鸟铳强多了。这么先进的武器,朝廷为什么不推广呢?原因有三,一就是材料不过关,容易炸膛;二是造价高,朝廷年年亏空,赋税一年比一年少,自然不会选择太贵的兵器;最重要的第三条原因是思维落后,在朝野上下弥漫着复古的思潮之下,大家视革新为奇技淫巧,对火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杨易如果也犯这种错误,那就太对不起自己穿越者的身份了。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他也要研制出最先进的火器。毕懋康在南京任兵部侍郎,自然不会降低身份给杨易“打工”,但能挖来他的学生,杨易也知足了。
赵学敬利用原来的便利,顺便在军器监挖了大批高水平匠人,提高了农场火器制作水平。
赵学敬拿出制作的燧发枪样枪,“大人,这是属下以前跟着毕大人研制的燧发枪,采用了你的枪托设计,更加实用”杨易把后世的枪托设计运用了过来,采用木托,更方便士兵瞄准。
“会炸膛吗?”
“不会,都是按你的要求,利用精铁打造的,结实耐用,已经试过很多回了,鸟铳时不时炸膛,不是工匠的水平不行,而是上方为了控制成本,偷工减料造成的。只是我们这样造,成本就高了不少”
“士兵的生命是宝贵的,不能用银子衡量,花多少银子都不怕”杨易宁愿浪费银子,也不想浪费士兵的生命。
“大人仁慈,是士兵们的福气啊!”赵学敬赞叹之后道,“燧发枪击火便利,但是射速提高并不多,而成本大幅度提高,机括装置容易损坏,稳定性并不好!”
确实,燧发枪跟鸟铳一样依然要清膛、装药装子弹,这些才是耗时最多的地方。但是燧发枪不需要点火,也就比鸟铳快了点火这点时间而已。
&nbs
第232章新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