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3章箪食壶浆[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易随即抽调士卒组队整编,进行人事任命。关晟、成魁、杜新茗、李大海、马进为大哨把总,各领兵两百。关晟还是杨易的副官,有督促全军之职。每一大哨下辖两哨,每哨下有五队。江原、高青河、纪纲、许捷等人任哨总跟随出征。
      纪纲洗心革面在农场保卫中立下军功,杨易将其招入军中。纪纲本在边军中任千总,作战经验丰富,很快就荣升哨总。
      秦双领亲兵护卫队五十人,林山领二队二十人,邬猎领亲兵三队三十人,邬倩领医护队二十人。二队是杨易训练的适合城市作战的特训队,杨易想着或许能派上用场,就带了一部分出来,林山在训练和实践中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副队正。
      亲兵三队是杨易临时组建的夜不收特训队,负责侦察、收集情报、传递讯息等职责,猎户出身的邬猎擅长追踪、捕猎,就被任命为副队正。二队、三队皆归秦双统领。
      除了战兵,杨易还成立了文吏科,崔柏达、黄延嘉、辛秀才、刘文迁为录事参军,负责文书、接洽、粮草、记录战功等文职工作,苏若鸿负责地图绘制等等。文吏科下有辅兵近百人,负责运输军备物资。史大柱还带了数十人的工匠队伍随军,方便战时维修器械,相当于后世的工兵了。
      崇祯九年,五月八日,艳阳之下,大红的烈焰旗随风飘扬,农场军正式出征,农场百姓十里相送。
      出征全军一千三百余人,人皆双马配置,装备农场自制的燧发枪。战兵单兵配置除了燧发枪和弹药,还有腰刀、匕首、手榴弹、棉甲、对襟铁甲、头盔、护腕等等,可谓是武装到牙齿。
      明军的头盔比较复杂,八瓣盔、凤翅盔甲、范阳笠等等,因为要为发髻预留空间,所以比较高。农场军要么光头、要么板寸,杨易干脆统一成后世的圆形头盔,配顿项(护脖)。甲胄也废弃柳叶甲、锁子甲等繁琐甲胄,统一成带铜钉的棉甲,再配一副对襟铁甲,用绳索连接,穿戴方便,涂上银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果棉甲和铁甲一起穿,防火器、也防刀箭。圆形头盔也成了农场军的标志配备。
      农场战士外套棉甲、铁甲,牛皮腰带上配着弹药包和手榴弹,脚穿内镶铁片的牛皮靴,皮靴上插着匕首,背上一支火铳,腰间挎一柄腰刀,单兵装备冠绝大明。
      除了单兵武器,火炮少不了,虎蹲炮二十门,中型弗朗机炮十门,火炮全部实行车载化,火炮由马车驮着。火炮的配置并不多,杨易主要考虑的是军队的机动性,辎重太多,机动性就下降了。如果有必要,杨易是准备舍弃所有火炮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靠自己这点人马,想要剿灭农民军那是痴人说梦话,他要求的是机动性和速度,只要速度足够快,在运动战中能歼灭敌人也能保全自己,即使牺牲些火力也值得。
      为了保持机动性,后勤物资非常少,随身带的军粮只能满足全军五日之需,这也是杨易花费大代价要求晋商为其建立补给点的原因,有这个做支撑,自然不需要大批辎重。后勤兵除了携带军备、粮草,还携带了大批银圆,以备不时之需。
      送行路上,杨易边走边给萧懿、侯成交代相关事宜,二人一再保证用性命保护农场安危。农场百姓哭成一片,为子弟兵们送行,谁也不知道多少人能活着回来,很多战士也哭成了泪眼,跟送行的亲人道别离。
      无论送行有多难舍难分,杨易一声令下,全军跨上战马。铁蹄声渐渐响起,很快就汇成滚滚铁流,溅起漫天尘土将身后的热土淹没……
      骑兵化的农场军一路马不停蹄,于十三日通过井陉关进入山西,

第263章箪食壶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