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3章墩堡发威[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既然罢官了,那留在京中也是无用,陈启新就离开京师,路过涿州,恰巧涿州被清军攻破,他就混在难民群中做了俘虏。刚才密丰军同清军战斗时,陈启新带着一帮胆大的青壮偷袭落单的清兵,杀了三个。
      杨易对陈启新的改革方案感兴趣,他想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能提出什么样的改革之法,“你都提出哪些改革之法?”
      有人听自己的改革之法,陈启新仿佛遇到知己一般,眼中泛着精光,娓娓道来,“……八股文过于束缚思想,所选官员迂腐至极,应立即停止科考,重新开辟选官之道……”
      杨易差点喷出口水来,大明科考立国,你也敢提这主意,虽然这主意自己赞成。杨易发觉自己失态了,“继续讲。”
      陈启新继续道,“……官员提拔不能只靠上级拍板,这样容易造成腐败,应令择他法……各级官员巡视地方,往往流于形式,应允许地方百姓举报,可有效监督地方官……推行孝廉制度,择品优者为官……”
      杨易听得很认真,他的这些改革之法有可取之处,但方法片面,未触及根本和核心。当然了,能提出这些方法,算得上用心了,比起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强了百倍。只是受限于眼界,达不到杨易这种几百年见识的高度。
      杨赞许道,“你的革新之法有可取之处,但是若要实现难矣!”
      陈启新垂头丧气道,“那可不是,若非陛下护着我,我早就被五马分尸了。”
      又闲聊一番,杨易见时候差不多了,起身吩咐全军准备开拔。
      陈启新恳请道,“杨操守,我想跟你去密丰”
      杨易想了想,点头道,“也好,可以在军中帮着做文吏。”为了赶路,崔柏达等一干文员坚持不了没日没夜的赶路,就在后面单独行军。在路过山西时,傅山回了太原,军中缺乏文吏,这陈启新可以将就用着。
      听到能留在军中,陈启新大喜,“操守大人尽管放心,学生虽是武举出身,好歹也是个秀才,迫于科举难度太大,才改行做的武生。做文吏之事,小菜一碟。”
      杨易笑道,“应该说是屈才了,好歹是朝廷给事中”
      “不屈才。”陈启新指着鞑子的尸体,“大人,鞑子的头颅可是有赏赐的,也是战功的体现,应该将鞑子脑袋砍下来。”
      杨易淡然道,“我密丰军没有砍死者脑袋的习惯,无论其生前多么罪大恶极,死了就死了,没必要多此一举。”
      砍死者脑袋固然不符合杨易的价值观,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队的正气。军队要有正气,职责是除暴安良、保家卫国,杀敌是其天职。但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而士兵就是一个个普通的人,砍死者脑袋邀功邀赏会增加士兵的戾气,激发其内心的兽性。明军靠脑袋邀功的风气造成很多军队杀良冒功,以至于士卒想的不是上阵杀敌,而是想办法凑脑袋,成为为祸百姓的匪军。杨易不希望看到自己打造的军队变成这个样子。
      杨易希望每一个士兵穿上军装就是保家卫国的勇士,脱下军装就是心地善良的普通人。作为这支军队的主帅,杨易一直身体力行的引导着。
      密丰军将士整装待发,大批难民不舍离去,欲跟着密丰军一起走。在他们眼里只有这样的明军才能保护他们。杨易好一番劝解,并答应战乱结束之后,他们可以到密丰谋生。难民们这才散去,朝着最近的明军城池行进。
      密丰军继续朝北而去,行进到房山郊野时,一队明军哨骑迎面而来。
      “尔等可是密丰军?”哨骑军官大声喊道。
      杜新茗回答,“正是。”
      哨骑军官道,“领军主将是谁?”
      “密丰杨操守。”
    &n

第293章墩堡发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