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易关外行刺皇太极的举动传来时,没有一个人相信,经过多路哨探的反复侦缉与核实,消息属实。在国家被蹂躏,军民士气低下之时,这样的壮举无疑振奋国人,尤其是年轻的士子们,虽然他们对杨易非常反感,但仍有不少人改变了对他的印象。国难面前,英雄就应该被赞颂。有人将这一壮举编写成书,供说书人评说。
杨易本来不过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关外的,有意无意之中成就了这番举动。皇太极被大军保护,偏偏他兴致来了要去打猎,给了杨易机会。这番举动被说书人说成杨易抱棺出征,慷慨凛然云云。可以说,这次举动,确实为杨易带来了很高的荣誉。心理阴暗至极的太监高起潜非常嫉恨杨易,想要置杨易于死地,在如此情况下也不敢拿杨易发难。
对抗鞑子的战功是一方面,其剿寇的战功也足够耀眼,搅动南方战乱的高迎祥就是被其擒回来的,现在还关在天牢里呢,只待战事结束问斩。
密丰军兵力有限,虽然没有扭转乾坤的本事,但是其取得的战绩足够耀眼。这么多的战功,任谁也抹黑不了。虽然仍有很多勋贵和文臣武将对杨易抱有偏见,但是也有不少人改变了对杨易的态度。无论私怨如何,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
若在以往,朝堂中能为杨易说话的人凤毛麟角,而今有不少人为他说话,杨易若是知道了,足可欣慰。
支持重用杨易的一帮以兵部侍郎李邦华为首,他慷慨激昂道,“……我大明士卒百万之巨,然善战者少,尤其对阵东虏,多年以来屡战屡败,到如今连战的勇气都没有了,避敌千里,长此以往我大明将国之不国。为此,臣认为,必须重赏有功之人,以振三军士气。以杨易之战功,领衔一镇授大将军衔……”
李邦华是文官,但长期从事军事方面的工作,多次整顿京畿军队,深知军中弊端,也为明军羸弱的战力而痛惜。
李邦华的建议是符合崇祯的心理值的,这个封赏让杨易从操守官升为总兵级将官,连升多级,带名号大将军是惯例,再赐些金银足够封赏了。杨易出征草原归来时,时任兵部尚书张凤翼也曾提议封杨易总兵,只是当时反对者实在太多才没有成功。
密丰就在京畿之北,离京师很近的。封杨易做总兵,勋贵们可不乐意了,杨易还是白户时就“飞扬跋扈”,不把这帮勋贵放眼里,若是做了总兵岂不是要在他们脖子上拉屎拉尿!众多勋贵都看着成国公朱纯臣,作为勋贵之首的朱纯臣出来道,“杨易为国立功,予以封赏也是我等的心愿,否则寒将士之心。但有操守官直接提拔为一镇之首,太过惊骇。我大明立国以来也无如此先例。再者独领一镇皆是老成之辈,而杨易太过年轻,好像才过二十吧,经验不足,应该再历练几年。莫如多赐些金银。”
崇祯脸色阴沉了下来,“赏赐些金银真的就够了?”
朱纯臣抹抹额头的冷汗,襄城伯李国祯出来圆场道,“陛下,成国公的意思是再历练杨易几年后可重用。”
詹事府詹事黄道周道,“古来英雄出少年不乏先例,只要有功,无论年岁皆赏。霍去病十七岁受封冠军侯,然后屡战屡胜,草原扬我国威。杨易四德有亏,老臣对其一向反感,但不以个人私怨来论事。李侍郎说得对,我大明如今羸弱,必须重赏功臣,方能振奋军心。”黄道周是大儒士,迂腐守旧,对杨易在江南的做法极其反感。但他又是坚定的主战派,只不过他自己没有军事才能,更多的是纸上谈兵而已。
杨易在江南得罪士林太深,但清军的肆虐让他们意识到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才是他们其一部分人转变对杨易态度的原因。黄道周就是其中一人,私怨终究没有国难重要。
崇祯对黄道周这种倔强老头是很头疼的,这种老头为了点清名那是连皇帝都敢怼的,崇祯就被他怼过好几回。难得他今天说了自己想要听到的话,崇祯脸色这才好些。<
第311章赐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