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8章抵达上海[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十一月十五日,一支船队抵达江东城码头,项爻、兰卓、侯永、郭连、丁盛、丘老爹等高管带着大批手下在码头迎接,这批人大部分是从密丰调过来的。项爻统筹全局和建设,兰卓负责银行和财政,侯永负责安保,郭连负责兵丁招募和训练、丁盛负责玉瓷的生产,密丰放弃瓷窑生产后,就到了江东城,丘老爹继续负责水泥和预制板生产……每人各司其职,权责分明。
      除了自己人,还有不少商贾也在码头上翘首以盼,龙游达商人童洋、郑汝衡,苏州商人金瑞、棉布商席掌柜、典当商程掌柜等人,都是和杨易有合作的大商人。
      这么多人聚集在码头上,显然是有重要人物到来。
      船只陆续靠港,大批护卫从船上下来,接着一位白色貂衣,头戴巾帽的少年风度翩翩的从船上下来,朝着迎接他的人群挥手致意。
      “东家,东家!”项爻、兰卓、侯永等人热情的迎接上去,他们在上海有一年没有回密丰了,也有一年没有见到东家。
      看着自己的手下少了一份稚气,多了一份沉稳,尤其是项爻,脱胎换骨一般,显得老成,事务太多了,操劳的。
      “不错,你们把江东城经营的非常好,晚上每人加个鸡腿”杨易打趣道,众人大笑。
      和自己的手下打完招呼,童洋带着一帮大商人迎了上来,寒暄之后,童洋恭喜道,“恭喜杨大人升任上海知府。”其余商人纷纷道贺。
      杨易拱手道,“同喜,同喜,杨某会为诸位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你们的财富再上一层楼不是问题!”杨易一句话就为上海未来的发展定了调。
      商贾们大喜。
      杨易的特区概念让崇祯心动了,国家羸弱、弊政太多,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流寇肆虐,无能官员当道、国库入不敷出,换句话说,大明到了危急的时候。
      登基以来,崇祯殚精竭虑、宵衣旰食的为这个国家操劳,作用偌大的紫禁城没有几个妃子,帝王至尊却穿补丁之衣。几千年来有几个如他这样勤政、不好女色、勤俭的皇帝。可是,国势以不可遏制之势滑向更低谷,崇祯常常自问,我这个皇帝是昏君么?
      崇祯每次梳妆都有宫女侍候,其实他喜欢自己梳妆,做信王时,他就经常和皇后一起亲自梳妆。做了皇帝的他,越发的对铜镜厌恶,因为他不想看到自己的白发。因为今年他才二十六岁而已,皇帝的急剧衰老印证着国势的颓废。
      大明需要新的活力。这是崇祯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建立特区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重要的一点,即使出了问题可以及时纠正,不影响大局。
      与杨易几番交涉之后,崇祯就召开小范围廷议商议。臣子们对特区的概念一头雾水,但是皇帝态度坚决,臣子们也就通过了。臣子们想着,无非就是在一个县折腾嘛,皇帝乐意就随他折腾去,没什么大不了。
      廷议将上海县提格为上海府,知府正五品,杨易出任知府。除同知官员由朝廷任命,其余官员杨易上报名单朝廷批准,许杨易直接上奏之权,许杨易革新之权。
      可以说给了杨易相当大的权力,在上海一地他就是无冕之王。这是杨易极力争取的,若没有权力,畏首畏尾,如何成事。
      当然了,杨易也不可能如脱缰的野马乱跑,朝廷任命的同知就负有监督之责。
      新婚不久,杨易本想等着过完正月去赴任,但是崇祯着急啊,他恨不得立竿见影有效果,多番催促,杨易只好在过完“蜜月”就乘海船南下。
      商贾们嗅觉灵敏,闻讯而来,想要寻得商机。
    

第328章抵达上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