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也好,骂也罢,杨易坚定不移的推进新城建设,在新城全面推行新的制度,除了已经提出的三废政策,一条条新的制度陆续推出。
废户籍知道,明朝的户籍制度将人分三六九等,而且世代传承,有商籍、军籍、匠籍、贱籍等等,不同户籍有不同的待遇,是明朝控制人口的手段,禁锢着人员流动。虽然在明末,户籍制度松动不少,但依然影响很大。在新城,每人只需一张标注姓名、籍贯、住址等基本信息的“身份证”即可,不问贫贱、不问出身。
废服饰制度,朱元璋将人分三六九等,那么与之配套的是服饰,不同人穿不同衣服,如商人不能穿丝绸服饰。到了明末,这项制度基本名存实亡,富商大贾们的服饰一个比一个奢华。杨易干脆从制度上也将其废除,除了皇室专用的明黄色,其余一概不问。
废摊派,官府所需不再无偿靠摊派从民间征集,而是采用钱粮购买相关服务。历朝历代,官府的摊派永无止境,给民众造成很大的负担。
废差役、废劳役,百姓每年都要自带口粮为官府修建城墙等各类工程,特区将用钱粮征募劳动力。
简化税收,田税统一按朝廷的征税征收,其余杂税不再征收;商业上,规范注册制度,合并各项商税,按十取一的营业额征收,其余杂税一概废除。按大明律法,商税正税是三十分之一,但实际上各种杂税摊派下来相当高昂,甚至能高过你的营业额。其它方面的税收合理的合并征收,不合理的大量废除。征税不再收实物,全部货币化,以农场银行的标准银圆和银票为征收标的,也间接推动了银行的发展。
……
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引起巨大的争议,不少制度触及了几千年来的惯例,触及了大明立国以来的根本制度。但是,也为杨易赢得了不少“粉丝”,他们是士绅中的开明人士,他们是主张改革的力量,他们也为杨易的气魄所折服。一些人默默地打点行李,向上海进发。
张居正的变法跟杨易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儿科。
陈启新看向杨易的目光越发的崇拜,自己给朝廷提的那几条建议在杨易的大刀阔斧面前啥也不是。
无论文人们如何攻击、诽谤杨易,将其骂为五千年之逆贼。但是,新制度的吸引力毋容置疑,大量在旧制度下过得不如意的人纷纷涌入新城,他们要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未来。精明的商人们开始到新城囤地买房,深得房地产精髓的杨易如同挤牙膏一般一点点往外释放土地,推动着新城土地价格的上涨。
江南的有钱人太多了,即使少量富人来置办产业也能让地皮价格飞速翻涨,杨易将卖地皮的钱又投入开发中。
房地产真赚钱啊,杨易由衷的叹道。
换个角度来说,是杨易坚定的意志和实力换来的回报。新城建设不过在初级阶段,还在整理地皮,各项建筑都还没有修建,这些敢吃螃蟹的商人们就敢来投资。根本原因在于,大明的制度太禁锢人了,条条框框太多,令人压抑。杨易推行的制度让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即使这个世界还很遥远,他们也愿意来投资,成功了将获取巨大的回报,失败了不过损失些银钱而已。
大量的人朝着新城而来,给新城带来了人气,为还是工地的新城带来了第一波繁荣……
————————————
&
第334章大刀阔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