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7章加征[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崇祯拍拍额头,“文弱啊,你这嘴一张就要增兵十二万,可知花费要增多少?”
      杨嗣昌不紧不慢道,“十二万官兵,步卒七万四,每人每天饷银五分,一年需饷银一百三十三万两;马兵,三万六,每人每天饷银、草料银一钱,,一年需一百三十万两银子。两项合计一年需银二百六十三万两。”其实,杨嗣昌还少算了一万官兵的饷银,按足额十二万人算,需筹饷近二百九十万两银子。
      近三百万两银子啊,差不多接近国库一年的岁入了,崇祯脑袋嗡嗡作响,又该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银子。
      崇祯无奈道,“如今帑藏空隙,钱粮何来?”
      杨嗣昌眼睛不带眨的,“按田亩一体加征。”
      崇祯一愣,“不因粮输饷?”因粮输饷是卢象升剿寇时提出的加税策略。这个加税策略对贫民百姓还算友好,它只对地亩粮税在五两以上的大户和中户加征,交税低于五两的贫民百姓不加征税收。多多少少考虑到了底层百姓的生活。
      而杨嗣昌的按田亩一体加征,就是不区分穷人和富人,只要有田就一律加税。可以想见,这种方法对底层贫民百姓的伤害是很大的。
      杨嗣昌回答,“因粮输饷,此前卢象升奏行一年,不能应手。良由宦室富民从来飞洒、诡寄,以避大户差徭。如今欲分贫富,其事甚难,只分得个巧拙而已。”杨嗣昌说得也是事实,大户人家有的是办法逃避各种税赋,而且辨别贫富这事做起来太难了,不如干脆点,按田亩一体加征。
      崇祯想起了山西巡抚吴牲上的一份奏疏,吴牲在奏疏中说,“……晋民有三苦,一苦于凶荒,无计糊口则为盗;一苦于追呼,无力完粮则为盗;一苦于杀掳,无策保全则为盗。此三苦不除,尽人皆盗。呜呼,未来之盗无穷也!……”
      虽然身居紫禁城,不解民间疾苦,但是税赋的加重必然导致逼民为盗的恶果。崇祯很犹豫,“文弱,可有它法?”
      杨嗣昌摇摇头,“无有它法。”
      “可是,增税会……”崇祯说不下去了,显示内心的极度矛盾。
      “陛下,臣知陛下爱民,不忍加派”杨嗣昌话锋一转,“非常时期当行果敢魄力,忍一时之痛定百年安宁,陛下,只要流寇荡平,再行减赋,万民当体谅陛下之苦心”
      崇祯咬牙道,“下诏”
      诏书曰,“流寇蔓延既久,生民涂炭已极,不集兵会剿,贼不能速除;不多措钱粮,兵不能大举;帑部匮讪,设处无方。廷议改因粮为均输,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筹思再四,万非得已……今责成所在抚按,大张榜示,备述朝廷为民除贼、多方轸恤至意。遍集官吏,严行戒饬,递布乡村,详加劝谕,使远尔尽知,贫富均纳,果能遵行无忧,自然好义乐输,剿功告成,一体叙录。”
      为了近三百万两军饷,大明朝廷再次加征赋税,无论贫富一体加派。这样的加征一而再,再而三,对富人影响甚微,受苦的是贫民百姓。这样的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把无数贫民百姓逼到了农民军那边去。
      除了加征田赋粮税,杨嗣昌别出心裁的引唐代为例,建议税房间架,向城市居民征收

第367章加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