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江东城(2)[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在苏州时,杨易向宋应星抛出橄榄枝,宋应星并未答应。但是他还是好奇的来到了上海,杨易破例允许他参观一些民用作坊。在这里,宋应星看到了效率远超普通纺纱机的珍妮纺纱机;他看到了精美绝伦的玉瓷如何从泥土兑变而成;他看到了更加规范标准的度量衡等等。其实杨易的这些产业并非大明没有,而是杨易的生产效率更加高效。
对自然科学有着浓烈好奇心的宋应星,同杨易多次书信往来,杨易细致的为他讲解不少原理,让他茅塞顿开。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一个科学家本能的追求。杨易的讲解更多的是从基础层面来解释一些技术的原理,宋应星为杨易磅礴的知识吸引住了。
在杨易资助下,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顺利刊印。宋应星也毅然辞去教谕的职务,来到特区。杨易成立了物理局,专门从事各项技术的改进和研发,宋应星任主事,孙云球为副主事,薛凤祚和李中通也在列,并招揽了一批能工巧匠。
杨易将一批重点项目交由营造局承担,玻璃是其中一项。
“咯噔,咯噔”一辆双马马车在马夫的驾驭下缓缓而来。杨易眼睛一亮,四轮马车。
在古代,马车主要是双轮马车,四轮马车使用的很少。双轮马车的车厢重量很大一部分是由马儿身体承担,导致其载重量、行驶速度都有限。四轮车的的车厢重量全部由轮子承担,其性能各方面都优于二轮车。
四轮车的优势明显强于二轮车,但古代的四轮车使用的非常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后世专家说,是没有解决四轮转向的问题。从流传到后世的资料上看,古代的四轮车确实没有转向系统,完全靠其它力量来转向。
四轮车的转向系统确实不简单,但对能工巧匠辈出的中原王朝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真正受制于四轮车不能推广的原因是道路。古代道路以泥土路为主,凹凸不平,木质车轮很容易陷进去,而且没有减震系统,坐在车上能将五脏六腑震出来。二轮车将车架搭在马儿身上,其实就是变相的减震系统,其舒适度高于四轮车。
杨易推广四轮车,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城的道路以水泥路为主,坚硬而平坦,非常适合四轮车。而且,配有弹簧减震系统、滚珠轴承和刹车,能减少阻力,增强舒适度。弹簧和轴承都是最近开发出来。
杨易和孙云球、宋应星坐上马车,马儿轻松的将车厢拉走。
宋应星叹道,“平日里的双轮马车,车厢狭小,能坐三四人已是不错,马儿行驶一个时辰已是极限。咱们这四轮马车车厢宽大,坐五六人足够,马儿也拉着轻松”
孙云球眼珠一转,“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车厢再做大点,想必富贵人家喜欢”
“没错”杨易笑笑,“把车厢做豪华些,狠狠宰他们一刀”
杨易看看车轮,依然是木质车轮,不禁皱眉,“橡胶研究的如何了?”
宋应星道,“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杜仲,正在按大人的方法提炼胶,才有些眉目”天然橡胶要在一百年后才被西方人在亚马逊的雨林中发现,杨易的触角还没有延伸到美洲。但是,杨易知道杜仲也可以提炼橡胶,而杜仲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物种,数量也极为庞大。橡胶的用途不必多说,所以用杜仲来制造橡胶成为杨易的重点课题。
第371章江东城(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