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4章新任同知[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用杨易命令,几个护卫上前按住黄宗羲,用破布塞住他的嘴。人群再次躁动,但杨易气定神闲,因为躁动的不过一撮儒生而已,大量普通百姓并没有跟着起哄,而是看热闹。儒生们到上海是别有所图,而这些百姓们是去谋生的,杨易为他们创造了谋生的路子,他们自然不会跟着闹事。
      换句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群儒生仗着读书人的身份,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欲行凶一个退休的老人,杨易这样处置并没有错。
      “让开,让开!”一位穿着绯色官服的官员在护卫护送下,行了过来,“何事?”显然他发觉这里不对劲,赶了过来。
      这位官员面相儒雅,胡须修剪的整整齐齐。
      杨易一眼就认出他来了,礼部主事吴昌时。这家伙同复社张溥等人交往甚深,多次弹劾过杨易,杨易自然对他有着深刻的印象。
      显然儒生中有认识吴昌时的,他们纷纷向他告状,控诉杨易的“暴行”,吴昌时认真的倾听,并吩咐随行的文吏记述下来。
      杨易懒得搭理,下马来到温体仁身边,亲手搀扶着他,“温相受苦了”
      温体仁眼中精光一闪,“老夫官场一生,什么样的风浪没有经历过,这都不是事。倒是你,不怕受牵连?”
      “我在他们眼里就是奸党,我做什么都无法抹去奸党的称号了”杨易自嘲。
      “哈哈哈!”温体仁大笑,“老夫也被他们骂了一生,又能如何,老夫一样位极人臣,他们嫉妒而已!”说到后面,温体仁眼中浮现暗淡,“老夫在中枢太久了,是该下野了。”
      两月前,崇祯允了温体仁的辞呈,温体仁心灰意冷离京回江南。其实,温体仁的下野并不光彩。
      崇祯一朝,阁臣如走马观花一般频繁更换,而温体仁能稳坐中枢八载,自有其过人之处,那就是手腕高明,会整人。在温体仁主政期间,大明江河日下,内忧外患,身为首辅的温体仁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屡遭弹劾。温体仁自然不是省油的灯,该收拾就收拾。
      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常熟人陈履谦负罪逃到北京,怂恿温体仁置钱谦益于死地,并让常熟县衙书手张汉儒攻讦已下野的政敌钱谦益、瞿式耜居乡不法,结党营私,妄议朝政,列举罪状共五十四条。奏疏呈进后,温体仁立即代崇祯帝拟旨:逮钱谦益、瞿式耜下刑部狱。
      钱谦益被逮捕后,求救于司礼监太监曹化淳和原大学士冯铨。不久,受温体仁指使的陈履谦炮制钱谦益\"款曹击温\"(拉拢曹化淳、打击温体仁)的匿名揭帖,又要王藩出面自首此事,告发钱谦益出银四万两托周应璧讨好曹化淳。这个匿名揭帖激怒了曹化淳,当即向崇祯帝请求清查此案。随后,曹化淳以奉旨大力追查,终于查清了陈履谦父子的罪行,把他们逮入东厂。他自己与东厂太监王之心、锦衣卫掌印指挥骆养性在五更突击审讯,陈履谦招出张汉儒如何起草诬告钱谦益的状子,王藩如何出首,以及他们父子二人如何捏造“款曹和温”又改为“款曹击温”等情节。继而又审出以上这些情节“俱乌程(温体仁)一手握定”。
      崇祯帝得报后,开始怀疑温体仁“有党”,马上处死了

第374章新任同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