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拿着两份奏疏,兴奋的站了起来,“贼渠李自成带十八骑遁入深山,陕西其余流贼或相或死,太平不远矣。中原流贼已被困于狭小区域,克期剿灭指日可待!”
众位大臣齐声高唱,“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崇祯感慨道,“这十年,朕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从未曾片刻放松,不及三十岁,却生华发,而今终于见到平乱的曙光了”言语间,崇祯眼角泛着泪光。
身为九五之尊,崇祯这皇帝做得可谓憋屈,内乱不已,外患不断,天灾人祸频频,经常半夜里被紧急军报从被窝里拽出来。每天都是没完没了的事务要决断,每每看到这里战败、那里灾荒的塘报头疼不已。本可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他,只有寥寥几个妃嫔,没能享受到其他皇帝的“快乐荒淫”。不是崇祯不想,是他实在没有精力。
杨嗣昌道,“陛下,流贼尚未完全清楚,我们不可懈怠,不能重蹈车厢峡覆辙,务必令杨易将流贼剿除干净。而李自成在流贼中威望甚高,必须防止其东山再起,当督令洪承畴、孙传庭追捕李自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文弱提醒得好,汝以兵部之名传令与他们”崇祯笑着点点头,“流贼剿灭,文弱当居首功,汝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果然有效。”
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的确取得了成效。
杨嗣昌谦虚道,“陛下过奖了,剿灭流贼全赖陛下洪福,祖宗保佑,还有全体将士用命。臣不过动动嘴皮子而已”
崇祯笑了,“汝就不必谦虚了,朕心中有数。待流贼剿灭,朕不吝赏赐”对杨嗣昌居功不自傲、谦虚的态度,崇祯是满意的。
首辅薛国观犹豫了一下,还是道,“陛下,流贼大势已去,天下太平不远,大明中兴有望,史书中必定留下吾皇英明神武的美名。”这薛国观拍马屁的功夫可是天下一流。
这下轮到崇祯谦虚了,“朕不求史书留名,只盼将祖宗江山平稳的传接下去,让后人不至于骂朕为昏君。”口头上谦虚,崇祯心里是美滋滋的。
薛国观又道,“十年内乱,生灵涂炭,中原疮痍。微臣建议,当大赦天下,招抚流贼,减少杀戮,以体陛下好生之德。”
杨嗣昌眉头一皱,“薛首辅此言何意?对于流贼,朝廷一向剿抚并用,流贼若降,自当招抚;流贼不降,自然当杀,难不成不对?”
薛国观干咳一声,“朝廷体现宽仁,但前方将领却一味杀戮,不仁也。”
杨嗣昌道,“请首辅明言。”
薛国观道,“据老臣所知,勋阳的流贼数度请降,均被拒绝,以至于他们被逼绝境,拼死反抗,徒增伤亡。”
崇祯面带不解的表情,杨嗣昌知道内情,解释道,“杨易给出的招抚条件是放兵,应调,异地安置,否则一律拒绝。”
薛国观道,“这样的条件谁愿意呢,他们何尝不担心朝廷秋后算账,我们朝廷要体现宽仁,可以条件放宽些。后世的史书上,也能记下吾皇仁德的美名。”这老家伙,三句不离史书,因为崇祯很在乎史书对他的记载和评价。
崇祯的两面性也暴露了出来,他确实想在史书上留下美名,他也很想做到理学家们口中以德治天下的境界,可是现实让他不得不露出帝王杀戮的本性。
杨嗣昌虽然不认可杨易
第452章剿抚争论再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