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托看见密丰军将战车连环起来,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场仗不好打了。侄子阿达礼附耳对硕托道,“二伯,让降卒打头阵。”
硕托乃努尔哈赤嫡次子代善的次子,兄长就是岳托,阿达礼是他三弟萨哈林的儿子,很年轻才十六岁。硕托与自己的兄长岳托性格不和,经常吵架,但是跟这个侄子倒是臭味相投,经常将他带在身边。
硕托点点头,“明军火器厉害,有地利之便,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鼓作气摧垮敌人。”
三千明军降卒被清军督促着向密丰军进攻,有胆怯的降卒想要逃跑被清军当场斩杀。降卒们被迫冒着密丰军的炮火冲锋,在付出惨重的伤亡之后才靠近了密丰军的战车防线,然而,就是这道战车防线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障碍。
密丰军士卒利用铁制厢体掩护自己射杀敌人,厢体有射击孔,还可以投掷手榴弹和炸药包。即使有少量敌人爬上车厢也很快被射杀。
清军精骑跟在降卒后面,靠近了战车,但是战马无法跨越,骑兵只能变成步兵。八旗兵彪悍,但是密丰军也不弱。冲破防线的八旗兵遭到密丰军的迎头痛击。
双方围绕着战车展开鏖战,最终清军败退。
侯成抓住战机,命八百骑兵趁机追杀,给清军造成严重损失。硕托从怀柔退到昌平。
硕托被击退,通往密丰的道路畅通,大批难民扶老携幼到密丰躲避战乱,密丰人口暴涨,突破了五十万。幸好,农场抢收了大量农作物,粮食不虞。
逃到密丰的除了难民,还有大量明军士卒,侯成从中选出五千青壮编练入密丰军。
……
谷城副总理行辕,杨易手握圣旨,面相苦涩,他的对面坐着一位眉发皆白、身穿蟒袍的内臣。
内臣眉目间带着威严,他端起茶盏,吹吹沫子,看似漫不经心,“怎的?陛下九道圣旨都调不动你入京勤王。”言语间透着不满。
“曹公公,京师有难,身为臣子当为国分忧,密丰乃吾之根基,我恨不得立马率军回京”杨易苦笑道,“此番南征,虽然胜绩无算,但流贼尚未完全剿灭,尤其是贼酋张献忠、罗汝才之流依然健在,剿贼大业谈不上胜利。若我回援京畿,流贼势必复起,剿贼之事功败垂成。”
曹公公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京营提督曹化淳,崇祯连下多道谕旨召杨易勤王,杨易以剿贼尚未成功而拒绝回京。这次,崇祯派曹化淳带着第九道谕旨来召杨易勤王。
杨易顶着巨大的压力拒绝返京,就是想要彻底剿灭流贼。洪承畴、孙传庭已经率领十五万勤王兵马北上,他要是再走的话,这历史将重蹈覆辙。只有杨易知道,清军无非劫掠杀戮而已,农民军才是刨大明根基的人。
京畿受难,杨易也很难受,但是他不能感情用事,他知道只有剿灭了内乱,才能真正对付外寇。然而,策略虽好,却难以实现。曹化淳是崇祯最亲近的几个内臣之一,他亲自来宣旨,已然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若再敢抗旨,那自己就将被捉拿下狱了。
对杨易的话,曹化淳不以为然,带着阴阳怪气道,“陕西流贼处少数遁入山中,基本平灭,洪总督、孙巡抚带大军北上勤王。汝这里的流贼差不多,刘国能受抚,不过张献忠几个贼渠带着残兵在山中逃窜而已,不成气候。再者,熊总理坐镇襄阳,他们翻不起大浪。莫非杨副总理以为,这里没了你,别人就对付不了流贼
第465章勤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