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封赏出乎多数人的意料,杨易也惊诧不已。按理,杨易立下军功无数,说其为武官不为过,但这份封赏彻底将杨易打入文臣行列。很多朝臣以为会将杨易安排进五军都督府,结果没有。
太子少保乃正二品官职,同六部尚书同品级,但却是虚衔。比如,某部尚书授太子少保,他的实职是尚书,太子少保是虚衔。资政大夫属于文官散阶,也是虚的。至于东阁大学士,就是有了行走内阁的资格,但对于没有实职的人而言,行走内阁没有意义,也相当于虚衔。闹了半天,杨易就获得了一堆荣誉。
大明的官职在杨易眼里复杂无比,实职、虚衔、散阶等等,文武勋贵又各自一套体系,杨易搞不懂,也没精力去搞懂。至于虚衔,只要是荣誉,杨易都认可,毕竟这是朝廷对自己战功的承认,也是对部下浴血奋战的认可。
杨易的实职没有变,依然是密丰总兵、东江总兵和上海知府,这三个实职才是杨易看重的。杨易担心的是,自己品级提高了,再兼任这些低品级的实职恐怕不会长久。唉,走一步看一步吧!
杨易行大礼,“谢陛下隆恩!”
接着,崇祯对在剿贼和驱虏中立功的将领进行封赏,跟随杨易作战的李国英、卢光祖、马廷实由副将晋升副总兵,并入蓟辽军镇;贺国英、马曦瑞晋升游击将军,继续在杨易麾下效力。李万庆升任副总兵驻守大沽,刘大安、严炜晋升副将,归李万庆麾下。
牟世星和卢象升旧部卢治云、白安、岳维忠等将领主动脱离官军编制,加入了密丰军,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
这次封赏有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密丰军的身份问题。密丰军始终没有朝廷编制,名义上属于杨易的私兵、家丁。私兵为将领私有,他们的荣誉皆属于主将,然而,密丰军经过多年发展,变得庞大,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丁了,而是一支能打国战的军队。
对于这样一支“家丁”队伍,没有人能忽视。也正因为密丰军的身份问题,封赏中没有提及密丰军将士。
兵部尚书杨嗣昌出班道,“密丰军在征战中劳苦功高,陛下看在眼里,然其为杨少保的私兵,朝廷无法进行封赏,对将士们不公。微臣以为,密丰军当纳入朝廷官军编制,让将士们能沐受皇恩!”
看来朝廷要对密丰军下手了,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忧虑。崇祯表面不以为然,但他在留意杨易的反应。
本以为是来接受封赏的好事,没曾想变成对密丰军下手的坏事。密丰军是自己一手打造,自己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此就拱手让出,杨易心有不甘。而且,密丰军是自己立足乱世的根基,没有军队的后果不敢想象。
但是,密丰军太引人注目了,以至于崇祯都为其寝食难安。一直如狼似虎的军队就在京畿之地,他能不担心么!
所有人都在等待杨易的应答,搞不好杨易休想走出紫禁城。杨易再一次体会到了庙堂上的残酷。纵然
第506章卸磨杀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