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战并非密丰军的专利,古往今来,展开巷战的战例数不胜数,关键还是在于军队的素质,军队有血性、有抵抗的坚强意志,才是取胜的根本之道。
杨嗣昌沉默良久,对萧懿道,“密丰的作战经验有可取之处,回头你们拟出个条陈来,本阁做成塘报,命各地习之。”
萧懿想了想,道,“此时杨阁部当与我家东主商议,吾等非官身,无陈情之权。”
杨嗣昌看了看萧懿,道,“听说汝为举人出身,怎的到了杨易帐下?”
萧懿道,“不瞒杨阁部,草民原本在辽东县城做主簿,辽东沦陷,小的怕朝廷怪责,就不敢到吏部报备。东主带人宽厚,小的就跟了东主!”
杨嗣昌道,“可惜了,可惜了!”在众人眼里,给朝廷做官肯定比给私人“打工”强一万倍。
……
崇祯累了,下得马来,随行的太监立马搬来墩子供皇帝坐。崇祯心情很好,打了两只山羊,兔子太小,射不中,山羊正好。
杨易在崇祯一丈外的地上坐下,连拍马屁,“陛下威武,微臣都上气不接下气了。陛下要是亲自带兵打仗,定能横扫八荒。”
崇祯笑了笑,“你呀,越来越会拍马屁了,朕有自知之明,你们故意放了山羊在林子里,怕少了朕的兴。”
看来这崇祯还没那么昏聩,杨易道,“只要陛下高兴,微臣做什么都值得!”
崇祯向杨易招手,“坐过来,挨着朕!”崇祯这种显示亲密的举动,令杨易受宠若惊,连滚带爬的坐到离崇祯只有一尺远的石头上,一些跟随的大臣眼露嫉妒之色。崇祯很少有这种与臣子显示亲密的举动。
崇祯道,“朕登基以来,国家内忧外患,每日里都是不好的消息,朕宵衣旰食,白发都熬出来了。最近这段时机,是朕最轻松的时候,鞑虏被赶走了,内乱平息,汝功不可没!”
杨易谦虚道,“天下大定乃陛下之洪福,微臣适逢其会罢了。”
崇祯道,“汝不必谦虚,汝的功劳朕自然记得。朕非昏君,也非吝啬之君,汝以后再立新功,朕不吝封赏。”
杨易连忙道,“陛下,微臣已经正二品,又有侯爵,知足了。”
“朝堂上文武大臣众多,然夸夸其谈、迂腐无能之辈众多”崇祯继续道,“像杨爱卿这样务实、能干之人少之又少,朕希望你能继续为朝廷分忧,朕也给你一生富贵。”崇祯能说出这样的话,是经过一番思考的,大臣太多,能解决问题的太少。杨易从各方面都展露出了能力,人才啊!
杨易道,“陛下过奖了,身为臣子为君王分忧乃是本分,只要陛下需要,微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崇祯很满意杨易的表态,站了起来,“走,陪朕走走!”
能与君王一起步行,那是臣子的荣耀,杨易亦步亦趋的跟着崇祯后面。崇祯背负双手,“杨爱卿将荒废之地打造成一方沃土,着实不易,朕看得出爱卿是有治国之才的。而今国库空虚,事事难为,爱卿可有良策?”
啥意思,考验自己?这是崇祯第一次咨询杨易朝政,虽然带着玩笑的意味,但杨易可不能胡言乱语,他想了想,道,“朝廷开支甚大,而税源日渐减少,才导
第522章欲中兴,必革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