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乃六部之一,承担国家经济与管理的权力机构,负责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俗称掌管国家的钱袋子。户部尚书亦称地官、司徒、司农。
具体而言,户部职掌户口、田地数量、赋税收入、财政支出、军饷供给等等,有人概况为五大类,一,管理人口与田地;二,征调赋役,管理税收;三,供给军饷、俸禄;四,总督仓场;五,管理库藏。其核心功能就是赋税收入,财政支出。
户部设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户部直属机关司务厅,直接为尚书和左右侍郎服务。户部设有十三清吏司,对应十三行省,清吏司分掌各省之事务,兼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仓场盐课、钞关等事务。每一清吏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依据事务多寡程度人员不一。
户部掌管太仓,太仓相当于国库,分粮库和银库。太仓主要位于京师和通州两地,规模庞大,鼎盛时期,在通州就有仓库七百余座。有所谓“京师积储,全在太仓”的说法。太仓粮库主要存储夏税、秋粮中的漕粮,太仓银库则主要存储夏税、秋粮中的折银部分。随着税收折银现象越来越普遍,税收中的实物越来越少,银子则越来越多。
大明的仓储,除了户部所掌之太仓,还有其它各部的仓库,尤其以兵部、工部为多。加之内十库、运河中专仓、皇帝御用仓和地方仓库,构建起大明整个仓储系统。对这些仓库,除了皇帝御用仓,户部都有监管之权。
明朝税赋主要有三大块:田赋、商税和各类徭役。田赋主要由户部收取,商税由户部、工部乃至宦官分别收取,数以百计的徭役由各部分别收取,五府六部、光禄寺、内廷等都有徭役数额分摊于全国各地。明朝的赋税、徭役极其复杂,征收状况也是纷繁复杂,没办法理清。
征收的赋税、徭役如何分配,大体有三块,即起运、存留、补给三块。起运就是运往中央政府和指定的州、府、县或边镇、都司、卫所等地的部分;存留,则是指留给地方政府的部分,地方政府要恭敬官吏俸禄,师生廪食物,赈济鳏寡孤独,款待过境官员,供给境内卫所等等;所谓补给,则是支援友邻府县,或存储起来以备荒年等等。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全国的税赋收入约三千万两左右,这笔收入要支撑起全国的行政和军事开支。省着点吧,没什么问题,但是非行政和非军事开支太大了。这笔收入还要支撑起宗室和皇室的开销。
朱家子孙两百年来呈指数级增长,他们贪婪的吮吸着民脂民膏。正德年间,宗室有亲王三十位,郡王二百一十五位,将军、中尉近三千位。正德年间到崇祯年间又隔了一百年,增加不知凡几。崇祯上吊时,宗室人口不下十万之众,这些人无须劳作,就能享受国人供奉。天下税赋一半供奉宗室,都是谦虚的说法。
除了宗室,皇家更不是省油的灯。皇帝陵寝的修建费用不低于整个王朝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户部每年从财税中拿出不低于一百万两银子作为皇帝的个人开销,曰金花银。嘉靖、万历时期最多,不低于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崇祯比较节俭,每年的金花银也在百万两左右。
到了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军事开支成为无底洞,整个大明的国力都不足以填满。边镇、卫所等军事机构,拖欠钱粮比比皆是。
中央政府每年的收入大概占据全国税赋的十分一左右,用来支撑中央政府的运转和军事,也是捉襟见肘,底层官吏拖欠俸禄是常态。
……
户部衙署同其他中央部门的衙署集中在正阳门一带。杨易第一天来到户部衙署,听黄佑说起户部的状况,忍不住头皮发麻,大明王朝的家不好当啊,搞不好就身败名裂。
午时,老户部尚书李待问上朝回来,见到杨易,一脸和气,简单寒暄之后,道,“老朽惭愧,没能替陛下打理好户部,以至于积欠甚多,太仓空空如也。老朽老了,身体欠佳,今后户部之事要杨司农多多费心了。”
&nb
第527章上任户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