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31章忠臣啊![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洪承畴、孙传庭都久经仕宦,自然听出杨易的不满。按正常程序来讲,军饷应该是兵部提出需求,经过审批之后,由户部调拨。但是,因为户部穷,需要调拨的军饷往往两部商量之后,定下数额再走程序,否则,审批再多的额度,国库拿不出也是白扯。
      无论怎么个程序,军饷都需要兵部出面来与户部协商,杨嗣昌作为兵部尚书躲到一边去了,差遣两个总督来要军饷算什么呢?
      洪承畴叹道,“杨阁部军务繁忙,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老夫和伯祥兄,只能厚颜来求助贤侄了。看着往日的交情上,贤侄就宽松一二。”
      杨易笑了,“两位大人都于我有恩,我又岂能不闻不问呢,这样,你们回去统筹下,需要多少钱粮,如实报上来,我安排人核实属实就如数发放!”
      洪承畴搓搓手,显得为难,“多谢贤侄了,但是,按员额发放难度大,你不是不知道,军官为了养足家丁,有虚报之风,完全做到实数比较难。”
      “哦”杨易简单明了道,“不核实丁额也没问题,看在两位大人的面子上,我私下给你们各一万石粮食,多的没有了”
      杨易意思很明确,要想获得军饷,就必须整顿军队,不容许吃空饷、喝兵血这样的事儿发生。将官养的家丁战斗力确实不俗,但是对军队的危害性不小,以众兵之血豢养几个家丁,对整个军队的士气影响很大。而且国家的安全,需要整个大明军队的支撑,而不是靠一小撮家丁来维护的。
      ……
      或许是杨易的个人经历吧,他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给了很多人信心,朝廷各个部门要求调拨钱粮的文书纷至沓来,很快就堆积如山。
      朝廷对重要官员,尤其是侍郎、尚书级别的高官都是要经过廷推,然后交由内阁和皇帝批准。廷推,也称会推,朝廷重要官员出缺时,由吏部或重要阁臣举荐相关人员,一般列出多位人选,供皇帝选择。被推举出来的人员往往要经受科道言官的诘问,若是有污点或明显把柄,往往很容易遭淘汰。
      对重要官员的任命,在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运行中,也出现很多潜移默化形成的规则,其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阁”。明朝官场特别重视论资排辈和“学历”,如果“低学历”之人做了高位,必然引起口诛笔伐。这样的先例不是没有,极少,屈指可数。
      杨易可以说是“火箭”一般的蹿升速度,论学历,实际上啥也不是,只有赐的进士身份,即使有功勋,基本上是战功,完全可以列入武将行列。而且,杨易的“人缘”极差,遭过几次朝野弹劾。
      按理说,杨易这样的人,要登上户部尚书之位,几乎没有可能。但他偏偏成了户部尚书,最核心的原因是国库太穷了,连年的战争让国库枯竭。多任户部尚书都一筹莫展。崇祯不自觉的想到了杨易,杨易的敛财手段层出不穷,即使是很多嫉恨杨易的人也不会否认杨易敛财的能力天下无双。
      内阁会议上,崇祯提出杨易出任户部尚书时,阁臣反对激烈。但崇祯只说了一句话,“你们若是推举的人选不能解决国库窘境,统统问罪!”国库之艰难,乃是积弊已久,谁敢打包票自己举荐的人能解决财政问题。
      于是,杨易出任户部尚书的决议就这么定了下来。决议下来,还是有很多不开眼的家伙激烈上疏要求收回决议。崇祯传出口谕,谁反对那么谁就来解决财政问题,否则严惩不贷、这才平息了风波。换个角度来说,其实很多官员是支持杨易掌管户部的,

第531章忠臣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