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们感兴趣的是京师到扬州的直道,因为户部已经放出风来,直道采用民间投资,分段修建,分段收费的原则。可以说这条路线贯通南北,是大明最繁忙、最重要的路线,再大的投资也不会亏本,快则三五年就能收回投资了。
很多巨商大贾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连不少勋贵都动心了,毕竟,这年头好生意、好项目太少了,银子都在地窖里发霉了。
直道项目最大的风险不在于收支,而在于政治。杨易能否一直在户部任上?朝廷的信誉能否保证投资者的利益?这才是最大的风险。所以,商贾们感兴趣,也仅仅是感兴趣,真要投银子是不可能的。杨易也并没有急着推动,至少要等苏州到上海的直道修建好,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来推动此事。
……
经过内阁一番商议后,征税司成立了。原嵩县县令何复被任命为征税司郎中,何复至武安之后,一直跟随杨易南征北战,鞑子退去后,就跟随杨易到密丰农场做事。杨易见其刚正、不畏权贵,就将其任命为征税司郎中。张成被任命为征税司典史,手下配备三百兵丁,兵丁由部分密丰军士兵和部分原锦衣卫校尉组成。可以说,有了兵丁,户部就具备了一定的武力值。
除了这三百兵丁,锦衣卫调两个百户供征税司差遣,骆养性很懂事,调的两个百户都是杨易的兄弟,胡地和卫子良。在杨易的“关照”下,他们俩人当上了锦衣卫百户。
户部有了兵丁,有了锦衣卫做“走狗”,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官衙门,而是有了“见谁揍谁”的实力。朝野都很关心,杨易这么做是何居心!
除了征税司,杨易又征调了一些官员过来,组建了自己的小班子。曹溶被他从都察院调来,在司务厅做了司务;原吴县知县牛廷麟任期届满,正在京待勘,杨易索性将其抓来监管仓库出入,提拔其为郎中。牛廷麟在吴县,效仿杨易的新政,取得不俗的成绩,一下子由七品知县成为五品郎中,对杨易感激涕零。
陈启新在朝廷任事过,又一直跟随在杨易身边,杨易让其做了幕僚,协助掌管户部。组建这么个小班子,杨易情非得已。户部经历两百年的运转,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若是大改,牵扯甚多,所以搞了这么个小班子,方便自己施政。左右侍郎宋之普和黄佑职责不变,依然掌管原来的职务。
衙门里人浮于事、办事拖沓、裙带关系严重,杨易经过观察,提拔了几个勤恳人事的基础官员,又从农场调拨一批年轻的学生过来,他们精算术,可以从事基层工作。
除了内部的整顿和人事任命,杨易又向崇祯举荐了两个重要人选,一个是南京兵部尚书李邦华,杨易举荐由其整顿军政。崇祯元年,李邦华就曾经整顿过京营军政,清理空饷、占役、虚冒等弊端,很有成效。军饷开支太大,很多落不到实处,杨易举荐李邦华就是希望军饷能真的起到作用。另一个重要人选就是漕运总督,漕运总督的权力很大,除了保障江南物资经由运河输往京师,还提督运河沿途的军务。漕运总督名义上由户部领导,实际上
第532章 风水轮流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