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35章宰盐商[1/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解决了京师城墙修缮的资金问题,还有无数的问题等着户部的供给。杨易焦头烂额的理顺了户部的相关职能和运行机制,也有一千个一万个改善财政的办法,但是需要时间,而很多问题迫在眉睫,整个大明帝国不可能等着他来慢慢解决问题。
      杨易必须找到快速解决短期财政困难的问题,杨易的目光转向了盐。
      盐的重要性无须多说,盐税也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收入。明朝同历代王朝一样对盐实行专卖制度。万历之前,明朝对盐专卖实行开中法,核心内容是盐商向官府指定边境地区运输粮食等物资,获取盐引,然后拿着盐引到官营盐场领取食盐,再运输到指定地区销售。
      开中法在大明立国之初,利用商人的力量巩固了边境地区,实乃良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银子的流通,盐商原本以实物换取盐引的方法逐渐货币化,盐商们以银子购买盐引,朝廷获得银子后将银子拨付边镇的方式越来越通行。加之勋戚、权贵等特权阶层介入盐业,私盐屡禁不绝,开中法名存实亡。
      万历四十五年,两淮盐法道按察使袁世振提出纲法,正式取代开中法。纲盐法的核心内容是盐商用银子从朝廷购买盐引,无须再运粮食去边境地区获取盐引了。于是,盐的专卖由朝廷专卖转向由行盐资格的商人专卖转变。也就是说,朝廷只需要卖盐引了,营销全部交给商人去做了。此举塑造了大批富可敌国的盐商。
      对盐业,大明朝廷有一套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全国各地设有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一个都转运盐使司下面有多个分司,每个分司控制一定数量的盐场。分司下面有盐场盐课司,属于基层管理机构,负责从灶户那里收盐并存储转运等等。
      既然实行专卖,那么就要有与之匹配的确保能确保专卖的体系,什么批验所、厘卡、巡检等等,纷纷应运而生。总而言之,明朝的盐务是个复杂的体系,甭说后世的专家能否搞懂,就是当时代的人也没几个能完全搞明白。
      ……
      杨易找来盐运司的人给自己讲解大明的盐法和相关机构运转体系,听得云里雾里,给出两个字的评价,“混账!”
      能不能搞懂不要紧,杨易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那就是户部尚书是全国盐务的总负责人。就凭这一点,杨易就能纵横盐务了。
      抓耳挠腮熬了一个通宵,杨易炮制出“试行新盐制”一疏,杨易所谓的新盐制就是打破全国食盐分区销售的藩篱,实行凭朝廷盐引就能全国行销的新制度。
      历朝历代对盐大体实行按省分区行销的制度,也就是说某个盐商的盐只能在某个省内销售,如果跨区行销就要受到惩处。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朝廷和地方官府敛财,也有利于盐商,但是弊端也多,那就是如果官府监管不力,盐商利用保护制度,囤积居奇,容易导致盐价暴涨。
      盐的利润确实诱人,但凡有实力的权贵都想进入分一杯羹,而且大明两百年运行下来,已经形成了稳定利益阶层和利益链条。
    &

第535章宰盐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