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这才知道皇帝为何来陕西,可他显然不相信,只是不敢说而已。
见他闪烁的眼神,朱由校何尝不明白他的想法,也不解释,呵呵笑道:“春耕的第一次用水,朕来解决,接下去就要看你的了。”
“这……”
洪承畴迟疑一下,躬身道:“臣无法左右天气,实在不敢承担此责呀。”
朱由校摆摆手笑道:“朕的意思是,趁着百姓需要救济粮食,正好以工代赈,让大家梳理河道和灌溉水渠,陕西河流其实不少,但泥沙太多,其实应该在陕北退耕还林才是,隋唐之前的关中可是粮仓啊!”
“退耕还林?”
洪承畴听到一个新名词,咀嚼了一下马上明白什么意思,这不难理解。
“若是退耕还林,那陕北的百姓怎么办?没了田地只能靠其他地方买粮,代价太大了。”
朱由校回头叫张国元拿出地图来,君臣两对着地图说:“洪卿且看,这是洛川、这是黄陵,两县以南即是陕北边缘,往下是铜川,虽说水源不多,但气候已经跟陕北不同了,而真正的陕北其实只有延安府和榆林卫,但这两处军屯必民田更多。”
洪承畴一下就明白了,陕西这几年是干旱,若是正常的年景,其实是不缺粮的。
而且靠的本来就不是陕北能够产粮,渭河以南,汉水流域,以及秦岭脚下才是大头。
榆林地区几乎都是军屯,延安看似的府治,可军队并不少,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军田。
若是退耕还林,主要动的就是军田,至于百姓的田地,有些地方可以置换,有些给予补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沉吟一下他说道:“皇上此议是可行,只是陕北地区恐怕种树不易成活。”
朱由校想也不想,张口就说道:“灌木、草场,加上少量耐旱的树木。”
说着指向铜川北面的耀州道:“耀州窑在宋代以前名扬天下,陕西更有极好的粘土和石灰岩,朕打算让工部再此设水泥厂,可以解决一部分百姓的生计,加上窑厂重开,瓷器可是西洋人最喜欢的东西,陕西其实是块宝地,只是大家没意识到罢了,不然太祖当年为何想建都于此。”
朱元璋的确想过建都西安,只是被粮食问题难住,陕西的水土流失,是在晚唐五代时期,关中连年大战,破坏了整个植被。
加上气候的变化,降雨量逐渐减少,但破坏力最大的还是植被,大片的森林被战火毁灭,裸露的沙土层没了植被保护,才造成水土流失。
而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内循环的紊乱,让水量更加稀少,河流甚至断流,连渭水这样的大河,都无法行船了。
现在朱由校说起这事,马上兴奋起来,要说治理荒漠沙丘,中国人说第二,全世界没人敢说第一。
记忆里有着成熟的治沙知识,那是那人好奇上网搜的资料,关于植物的选择,如何种植,如何育种,如何保证成活率高等等,应有尽有。
这不是国家机密,后世只要感兴趣的人,都能从专业网站上搜到,何况现在的陕甘宁,没有四百年后那么糟糕。<
一百七十七章 任性的皇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