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章 宫越进学事[1/2页]

花千言 意舍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燕图主宫桓此时正在御政殿批阅奏折,一位大臣上奏曰:“里亲王之子,宫越小王子的惊才绝艳,给奉京带来了一股好学之风,大大提升了百官家庭的好学程度。臣以为,此举值得推行至全民众,形成全燕图国的好学之大风,于百姓自身与国家治理都大有裨益。”
      宫越的回答,宫桓当时也是被震惊到了。他内心不住地想,“这小儿小小年纪,见解却那么的独到和深刻,大有其父自己弟弟,里亲王宫周年少时的风采。”
      “想当年,朝堂该确立太子的时候,一众大臣及皇亲都看好宫周,觉得他会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当时的宫桓,也觉得他比自己更合适成为父皇的后继者。”
      不过,当时的国主并不表态,只是任由众人猜测。
      宫周一察觉到这些情况,就忙向父皇表态,自己无意于皇位,终日行治理山河百姓之事。
      宫周不是不关心燕图的国事,也不是在找借口。只是,他自认为不适合当治理者,且觉得自己的哥哥更合适。
      国主听到儿子宫周的表态,他当时没特别的反应。此事之后,大臣与皇亲也不再明面猜测。只是,看好宫周会成为皇位继任人的信念却不减呐。
      宫桓当时也与自己父皇说,“觉得弟弟宫周比自己更合适,成为太子以及皇位的继承人。”不过,宫桓的父皇当时并没异样的表现,而态度也不明朗可洞察。
      直到几天后,朝堂上朝时,颁布册立太子才揭示,是宫成为太子。与宫桓的惊愕神态相比,当时的宫周却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他满意这一结果的神情,让一众大臣看得都不忍直视。他们像是怒其不争,或像是自己寄予的厚望,得不到一点回应。
      众人看着宫周愉悦轻松的反应,不由的感叹,“果然知子莫如父。”于是,众人便也更钦佩国主的独到眼光与英明决策了。
      其实,这并不是宫周才能不够,只是他的心性不在此修行中。
      后来的事,也验证着宫周他自己的表态,他逐渐往武才方面去钻研。虽在文学方面,他也不失偏颇的学着,但他更多的却是沉醉于武学之中,以至后来的远游访名师等。
      燕图皇家宫氏,不是只注重文学文治的全文之家,他们也会习武。一方面是强身,另一方面是继承先辈的传统。
      开国之君就是文武全才,他在当时朝代的文士武师中,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他成为国君更重要的是他的治理思想,为太平,为民思想。
      后来,宫家家规中都明文规定,宫家子孙除了要继承开国的治国思维并不断将其完善之外,还要坚持练武强身强志。
      宫周的武学之心没让人意外,意外的是,后来的他居然与开国之君那样,成为了名震天下的武林高手,且他一直醉心在武学之中。
      宫越对如何对待这天下百姓的见解,震惊的不止是当时的一众人,还有后来听闻此事的一批批数不清的大众。
      宫桓深知,当时的宫越,其武力尽得其父里亲王与里亲王妃的真传。小小年纪他的武力就已经达到其父母的六七成,而他父王同母妃的武力,在整个天下都是榜上有名的。
      当时的宫越,称一句“高手”都不为过,与宫桓的相比,那也是不相上下的。
      而,更让宫桓惊讶的是,其心性沉静,与开国之君的性子如出一辙。于是,才有了宫桓在参观太学讲学时的一问。
      宫越的学术见解,给人的惊艳与为民之心给人的震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给寻常众人带来的是震惊,给宫桓的却是不能平静的震撼。
      “这侄儿,很有可能成为开国之君那样有为,甚至会是超过其所为的宫家新一代的佼佼者。要是,培养他成为燕图治理江山与民众的后继者,自己的接班人。估计他可以带领燕图的百姓,发展得更好,迈上的台阶会更多。”宫桓不住地在心底谋算着。
      宫桓想,“要是,能让宫越成为燕图江山的掌舵者。燕图这艘船会驶得更平稳,速度更好,会乘风破浪,大有势如破竹之劲势。”
      “自己的几个儿子能力也都不凡,但在治理燕图江山与百姓方面,与宫越相比好像有明显的差距。”这,或许是宫桓盯住宫越后的障眼之观。
      被燕图主宫桓惦记上的,在奉京城西古禅院文昌先生那里进学的宫越,他此时感觉到鼻子有些痒痒。
      宫越抬起手来轻抚了一下鼻梁,便继续投入到文昌先生的讲学中。
      在文昌先生的讲学中,与宫越轻松自然的学习神态相比,另两位一同学习的伙伴就略显局促了。
   

第七章 宫越进学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