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章 吹箫管周勃遇知音[1/2页]

英雄问鼎 任淮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秦朝时,各级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度,即各级地方政府定期向上一级政府汇报辖区基本情况的制度。计,即“计簿”。各级政府为了政务的需要,必须设置机构和职员将人口、土地、资源等情况记载于簿籍以作为征收赋税、计划开支、制定政策的依据,这就是计。各级政府按规定将有关情况报告上一级政府,这就是上计。上计制度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官僚控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这种制度是皇帝和中央政府掌握和监控全国的人口、土地、资源、收入、案件、财会、税收、水利、农田、交通、治安等状况的重要手段,又是监察官吏、考核政绩、奖善惩恶、澄清吏治的重要手段。根据这一制度,每年都要对官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并由上级对下级逐一考评,考评的结果却由下极向上极逐级报告给政府。每年的考课材料还要建立档案。根据考察结果,决定迁降赏罚。凡考课为最者,升迁重用;不合格甚至有过错者,给与责罚降职,或者削爵等处分。秦朝以十月为岁首,因此上计制度大体上在八、九月份进行。
      在上计期间,萧何作为县令的主要助手一直陪同在张苍的身边。萧何干工作和张苍一样认真细致,他不仅思维敏捷,而且精力充沛,只要是他亲手整理过的簿籍或者是各项记簿的记录,都是条目清晰,一目了然。他又帮助张苍处理了一些别的事务,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显示了他治民理政的才能,张苍非常赏识。等审核完了各项工作,就要进行课考。张苍就对萧何说:“把全县亭长以上的官吏全部召集到县中进行考试,我要评判一下大家的水平,看看官吏对国家的法律条文及法家之术掌握得如何,把那些优秀的人才要重用起来,做到察能而用。”萧何说:“大人的想法太好啦,就用这个办法来考核吧,我也要考出一个好成绩来。”根据这个决定,刘季也被列在考核的官吏之列。
      几天后,全县的官吏都收到了考试的通知。秦始皇三十六年深秋,一个肃杀而清爽的早晨,沛县衙门前的两棵大槐树上,落满了一群喜鹊,它们叽叽喳喳地叫了一阵,随着人们的到来,鹊儿都一哄飞走了,衙门前开始热闹起来了。这时全县的官吏都到了县中,他们走进县衙,汇聚在一间大厅里进行考试。这次考的是《为吏之道》和《慎子》中的有关内容。张苍担任主考官,县令担任监考,考试进行了整整一个早晨,直到中午时才交了卷册。
      等到张榜的这天,县中的官吏都来到衙门口察看自己的考评结果。看到结果的官吏有高兴点头的,也有摇头叹气的,还有无所谓的,总之神态各异,表情不同。名列第一者就是贤名远播的萧何,萧县丞。其次是狱掾曹参。县尉第五名。刘季排在二十名,他是所有的亭长里成绩最好的一个。大家就聚在一起谈论,萧何与曹参恰好碰在了一起,官吏们就向他二人祝贺。萧何与曹参说了一些客套话后,就与大家告辞,正准备回去。
      忽然看见有一位大约三十岁左右的大汉走了过来,此人虽然风尘仆仆,却气宇轩昂,他头戴竹皮编制的大帽子,脚穿大草鞋,粗麻短褂,右手拿着一支箫管,左肩背着一个小包裹,体格十分健壮。大汉挤进人群看了一眼榜文,却不屑道

第三十章 吹箫管周勃遇知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