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说到浩成在樊楼成功让包完等人为大明新朝效力。
浩成回到皇宫,先换了常服,随即来到垂拱殿。只见西凉国特使与首辅范直清已经在殿中等候多时。
浩成坐在龙椅上,两人行礼过后。西凉特使说道:“陛下,臣奉我主之命前来签订新的停战条约。
原来当初西凉国之前与塞尔柱帝国刚刚打完仗,薛罡也只是看着大宋内乱的机会,想趁机打一下,没想到潼关宋军凭借人数与地形的优势坚守不出,随后浩成又率兵打入了汴京。西凉国也得知了消息,得知燕王已经成立了大明国,再打下去也捞不到好处,随派人前来签约停战条约。
浩成笑道:“尊使,之前你们趁我国内乱,发兵攻打潼关。眼下你们偷鸡不成,蚀把米。看捞不到好处了,就跑来要求停战?想得美,朕正准备兵发西凉国!。”
西凉国使听到此话,吓得立马跪在地上求饶道:“陛下,其实我主攻打潼关实则是为了帮助陛下成立大明国。
如果不是我主兵发潼关城,吸引了大批宋军,陛下也不会如此轻易地拿下汴京,不是嘛!。”
其实西凉国使知道以浩成的性格,一定会出兵。但是由于出发之前,西凉国主薛罡三令五申,不可与大明轻言开战,虽说西凉国与塞尔柱帝国之战,结局是以西凉国胜利而告终,但是毕竟此战西凉军的军力,财力也受到不小的损伤,尚没恢复。
而浩成这边虽然刚刚成立大明,但是国内暗潮汹涌,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安定因素,浩成也急需休养生息,培养国家元气,攘外必先安内。刚才浩成之言,也只是吓吓西凉特使,震其胆而已。随即双方最终签订一个停战条约,西凉国与大明国停战三年,无任何赔款。
西凉特使走后,首辅范直清说道:“陛下,臣有一事,希望陛下恩准。”
“说吧,老范,一般你要我恩准的事情,都是让我头疼的事情。”浩成回道。
其实老范是浩成做燕王时就这么称呼属下,毕竟只有关系特好的上下级关系,才这么叫。
范直清说道:“陛下,臣认为让虞允文出任国防部部长甚为不妥!。”
浩成回道:“有何不妥,虞允文乃是前朝重臣,能文能武,人品也不差。”
范直清急忙说道:“陛下,正因为虞允文是前朝重臣,才不可不防!虞允文在前朝之时就是工部尚书兼南直隶总督,浙江承宣布政使,统领着近五十万备倭军,如今又位居国防部部长。臣担心如果虞允文,联合宁波府的崇王,起兵造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浩成心里知道“党争”这个东西从宋代就开始特严重,党争,是古代政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历朝历代皆有不同程度的党争。而它们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正所谓孔子有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但历史告诉我们,党争并不是小人的“专利”,君子也会党争。在这一点上,宋代和明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示范”。
宋朝是“废法不废人”,而明朝是“身与名俱灭!可谓党争的最高峰!”。
宋代党争的特点要属“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由于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誓言并刻于碑上。
因此,宋代对知识分子(士大夫)及其宽容,只要不是罪大恶极,并不会被施以刑罚。即便是与君主相争,往往也没有性命之虞,最多就是外方到地方,远离朝政。这点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境遇上体现得最为典型。
而浩成对士大夫不重视,但并不贬低。只不过呢,党争这个东西,用得好就变成了帝王术,皇帝也不希望下面抱成一团,对抗皇权。所以浩成对党争一直是控制着火候,只要不是互相人身攻击,为国事而吵即可。
随即浩成“点了一下”范直清,说道:“老范,你说得我知道。但是眼下是用人之际,而且虞允文这个人是不会造反,就算要造反,朕也能灭了他!至于崇王,朕这边早就派锦衣卫日夜监视,谅他不敢有异心,朕之所以不杀崇王及前朝宗室,也是给天下人看看,我朝之气度。”
其实历史上凡是能打仗的马上皇帝,一般不大会担心臣子造反,而是担心自己死后,自己的后代皇帝没能力驾驭这些有能力的臣子,所以才会有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之说,当然明太祖杀功臣,也有功臣自己的确犯了法而死,这里就不细说。
这时,吴瑜带着儿子袁靖进来了。这袁靖是靖难之役时,吴瑜与浩成所生的儿子,浩成为了纪念靖难之役,所以就起名袁靖。范直清见过吴瑜之后,便退下了。
浩成问道:“爱妃,怎么有事吗?。”吴瑜回道:“官家,臣妾带着儿子来看看你丫!谁知道官家在和范大人在议事!。”
浩成这时才知道,自从袁靖出生,浩成都没看过,只是出生时,吴瑜派人请浩成赐名,浩成赐名后,便一直没见过袁靖。浩成赶紧走下龙椅,与吴瑜,还有袁靖,有说有笑地逛御花园去了。
一个月后,浩成召集群臣,只见浩成先说道:“诸位爱卿,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整顿,朝廷中枢运作已然恢复,而在场的诸位爱卿都可堪称朝廷栋梁,朕盼你们精忠报国,辅佐朕躬,继往开来,而当前朝廷万般要事,百废待兴,当从何着手,请众卿各抒高见!。”
说罢,众位大臣居然鸦雀无声,都不说话,不是你看看我,就是我看看你。
浩成见大家都不说话,遂又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不肯说,那朕就说说朕的想法,朕提议迁都北京!。”
此话一说,朝堂上大多数的文臣一片哗然,毕竟刚刚中原经历战事,此时迁都恐怕又要劳民伤财,但大家都知道眼前的这个主字,那可是从刀枪剑戟里杀出来的,倘若不顺他的意思,又或者没有个合适的理由,只怕是无法轻易动摇他的决定。
随后众百官给出了五个方案,分别是汴京,洛阳,长安,南京,北京。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四大古都,分别是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
在上古时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位于西北,因而往往都会选择以长安作为首都,洛阳作为东都以控制关东地区。
到了唐朝之后,关中地区经济迅速恶化,经济和政治重心不断东移,长安和洛阳就失去了作为首都的优势。两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强盛起来,为了同时控制大漠、东北和中原,金朝、元朝选择以北京作为首都。而长安坐镇西北,洛阳遥控关东。在六朝时期,南京作为首都之所以是短命,主要还是当时南方经济开发不足,地广人稀,没有充足的财力和兵源。然而经过隋唐、两宋的开发,东南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心。
此时定都南京并无不妥之初,并且孝宗时期,虞允文就曾经奉孝宗之命修建南京城,巧就巧在虞允文修建南京城的图纸,就是浩成根据后世所记载的明朝南京城的图纸,当初浩成得知虞允文奉命修建南京城,便主动将图纸赠送给了虞允文,虞允文看了之后觉得甚好,就按照此图设计建造,却不知日后竟是为浩成的大明朝而准备。
而南京靠近大海,适合进行海洋贸易。自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位于江南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一起构成的江防体系是保证南京安全的直接屏障。同时,南京自身的地理条件也十分优越。因此,几乎所有占据中国南方的政权都以南京作为首都。况且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
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鹭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从而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地。
不仅如此,南京还交通便利,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松江(今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
所以定都南京这个方案就先作为可选方案,放置一旁,这是支持定都南京一派的大臣。
支持定都长安的大臣则认为长安这个地方,够牢固,够坚挺。当年春秋战国的时候,那么多诸侯国,那么多能打的人,最后都给挡在外面,连长安的大门都没摸到。
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叛乱,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
长安能这么猛,更它的地理优势有很大关系。长安这个地方,由四个关口扼守要塞。这四个关口,分别是潼关、武关、大散关和萧关,个个都是险要关口。
就以潼关为例,在古代,潼关不仅顶着”天下第一关“的名号,更主要的一点在于,它跟秦岭、禁谷连接起来,又有黄河作为屏障,加上刻意修建的城池,只允许一辆车经过的宽度。
让历代的军事将领面对潼关,都得抓破头皮。可是问题是定都长安虽然地形占优势,利用西北边疆开拓,但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关中地区在唐朝就已经显示出其弊端:粮食无法自足,而且长安处于北方风沙十分大水源也是很贫瘠,再加上如果定都长安,那么长安城里面的居民势必会增多,面对众多需要的水和粮食也就非常多。
虽然大家很痛恨隋炀帝为什么会修大运河,其实就是为了能够让群里的百姓能够吃饱饭,不过他由于太急功近利,而导致失败了。
以前要同时又面临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两大军事压力,现在西面又多了一个西凉国,可谓三面皆是强敌。
第二,就是长安现在还不在浩成手里,所以就算是定了,也要等以后收复再说。所以定都长安直接给否了。支持定都洛阳的大臣是因为第一、如果只是比较地理优势,洛阳并不比长安差。如果但从防御的角度来
第一百五十四章 迁都北京整顿军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