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的注:"缝纫机台数
=
随军嫂人数,弹壳防伪标
=
军属身份证明。"
"顾沉舟,"
苏晚晴突然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防风手套传来,"你是军人,"
指了指命令书上的红章,"服从命令是天职,"
又摸了摸自己的围裙口袋,那里装着迁址申请和营业执照,"而我的天职,"
耳尖在风雪中发红,"是跟着你的弹道,"
指了指远处的
"舟晴园","把家,缝在你每道抛物线的终点。"
雪夜的
"舟晴园"
飘着搬迁的响动,缝纫机的咔嗒声与打包木箱的钉合声交织。顾沉舟看着苏晚晴用弹壳匕首在行李箱上刻新驻地坐标,突然想起父亲的日记:"军人的调令,是国家画的弹道,而家,是妻子用针脚描的终点。"
她转身时,行李箱上的弹壳风铃轻响,每枚都刻着他们去过的地方
——1983
年的雪崩地、1987
年的考学驻地、现在的新坐标。
"知道为什么选高原吗?"
苏晚晴递过杯姜茶,杯沿的弹壳扣是新驻地的海拔高度,"那里的红景天长得最好,"
指了指打包好的草药种子,"就像我们的缝纫社,"
望向他肩章的金星,"能在任何地方,"
喉结滚动,"长出守护的根。"
是夜,顾沉舟的训练日志写在调令背面,字迹沾着雪水与红景天的苦:"
接到调令时,靶场的风比当年雪崩时还冷。但她递来的防风手套,指尖留着扣扳机的弧度
——
原来她早把我的弹道习惯,缝进了迁徙的针脚。
她说
'
跟着你的弹道
'
时,我看见命令书边缘的弹道线,尾端正对着她的眉心。那些关于高原严寒、创业艰难的顾虑,在她的针脚里碎成齑粉
——
她永远知道,如何把军人的天职,织成家的温暖。
新驻地的家属区平面图上,她用红笔圈出
'
军嫂缝纫社
',旁边画着婴儿车与缝纫机的简笔。我突然懂了:职业转折不是离别,是她把
'
舟晴园
'
的弹道,延伸成了随军家属的生命线。而我的钢枪,从此有了更广阔的守护
——
不仅是边疆的雪山,更是她用针脚缝补的、每一寸有军属的土地。"
页脚画着命令书与缝纫机,中间是重叠的
"舟晴
"
二字,像两列在风雪中并行的列车,一列载着军人的使命,一列盛着军属的坚韧,共同驶向,用服从与爱铺就的、永不偏移的新征途。
第117章 职业转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