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的铁皮屋顶漏下斑驳阳光,顾沉舟的作训鞋在新刷的黄色地线上停住,战术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墙角的废料筐
——
筐沿贴着他用弹壳刻的
"边角料
=
战略储备"
木牌,与三米外标着
"毛料
=
核心物资"
的蓝色筐形成鲜明对比。苏晚晴的银顶针在
clipboard
上敲出节奏,看着丈夫用弹道比例尺丈量缝纫机间距,突然想起
1998
年抗洪时,他在临时堤坝上划分
"物资区
作业区
休息区"
的场景。
"缝纫机按
'
操作
检验
包装
'
呈
U
型排列,"
顾沉舟的指尖划过贴在机身上的
"工序作战图",绿色箭头标注着
"剪裁→锁边→质检→烫衣"
的行进路线,"就像步兵班的环形防御,"
指了指每台机器侧方的弹壳编号,"1999
年演习的纪念弹对应
1
号机,"
喉结滚动,"新兵蛋子用
2002
年的抗洪弹,"
耳尖发红,"提醒他们每针都要像堵管涌般扎实。"
老裁缝王婶的顶针在黄色废料筐边缘磕出轻响,她盯着筐里码放整齐的迷彩碎布,突然发现每块布料都按尺寸分类,三十公分以上的标着
"可拼童装",十公分以下的标着
"纳鞋底专用"——
标签上的弹道线,正是顾沉舟教她的
"物资分级符号"。"这比当年给志愿军打包袱还规整,"
她的老花镜滑到鼻尖,"连锁边机的机油壶,"
指了指挂在机架上的、刻着
"保养
=
战斗力"
的弹壳油壶,"都像步枪零件似的归位了。"
学徒工小李举着秒表蹲在剪裁台旁,看着张姐的剪刀沿着顾沉舟画的
"37°
黄金剪裁线"
起落,布料落地的瞬间按下计时键:"1
分
23
秒!比之前快了
40
秒!"
他的工装上别着新领的
"流程优化标兵"
弹壳徽章,底缘刻着
"5S"
字样
——
那是顾沉舟用退役的信号弹壳磨的。苏晚晴摸着流水线旁的
"党员示范岗"
标牌,木质底板用的是
1996
年军校淘汰的靶板,边缘绣着她连夜赶工的、由弹道线组成的党徽。
"注意看烫衣区的蒸汽管道,"
顾沉舟领着众人来到新规划的
"热处理阵地",管道阀门按
"开
关"
方向漆成红蓝两色,"参照高原哨所的锅炉布局,"
指了指阀门上的弹壳标记,"红色代表
'
紧急放汽
',"
喉结滚动,"就像战场上的红色信号弹。"
王秀芳突然指着烫衣台上的童装衬衫惊呼:"肩线对齐时间缩短了!"
只见衬衫的肩章扣位置贴着微型激光标,正是顾沉舟从瞄准镜拆的零件改制的。
第143章 流程优化风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