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鞋在雪地上踏出整齐的脚印,他摘下白手套,露出掌纹里的老茧
——
那是
1998
年抗洪搬沙包、2005
年高原筑路打钢钎留下的,此刻正按在
"军民共建备忘录"
的红泥印上。备忘录里夹着苏晚晴的设计稿:未来的基地将设立
"军属创业孵化区退役装备改造实验室
边防被装研发中心",每个板块都用弹道线与缝纫机图案标注。
"这个实验室,"
他的指尖划过
"退役装备改造"
的规划图,"用
2010
年报废的雷达罩做屋顶,"
耳尖发红,"晚晴说,"
顿了顿,"要让淘汰的钢枪零件,"
摸了摸胸前的军功章,"在军嫂的针下,"
指了指正在缝制拥军被的车工,"变成守护的温度。"
苏晚晴望着基地外的双拥林,三十棵雪松分别以缝纫社骨干和边防连队命名,每棵树的认养牌都是弹壳形状,刻着
"针脚育新苗,弹道护家国"。她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供销社,为半尺布票与售货员争执的自己,如今却能看着国旗与厂旗并肩飘扬,让每个军属的针脚,都成为军民共建的经纬线。
"嫂子,您看!"
王秀芳举着刚收到的边防来信,信纸上贴着战士们在哨所前穿缝纫社冬装的照片,背景是新栽的
"舟晴松","他们说,"
喉结滚动,"基地的铜牌,"
指了指照片里的反光,"在雪地里,"
摸了摸胸前的弹壳徽章,"比星星还亮。"
暮色漫过基地的阅兵场,顾沉舟的训练日志写在挂牌仪式的程序单背面,字迹沾着雪水的凉意:"
当国旗与厂旗升起,我看见晚晴的银顶针与我的军功章,在阳光下完成了一场无声的敬礼。基地的铜牌不是终点,是钢枪与缝纫机新的起跑线
——
这里将孵化更多军属的梦想,让退役的装备重生,让边防的需求落地。
王婶的眼泪让我想起
1984
年第一次带她参观被服厂,那时她还担心
"卖衣服的"
被瞧不起。如今她的顶针印记刻在铜牌上,证明了军属的针线,从来都是国防的延伸。那些陈列的拥军产品,不是展品,是军地协同的勋章,每针每线都在诉说:军民共建,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支援,是彼此成就的勋章。
程序单上的弹壳压痕,像极了晚晴设计的弹道抛物线。我知道,这个基地会成为军民融合的种子,让更多人看见:当军人的弹道与军嫂的针脚交织,便能织就最坚实的护国铠甲,而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握钢枪还是捏顶针,都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最温暖的双拥传奇。"
第158章 军民共建示范基地挂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