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嗡鸣在暴雨前奏中显得格外急促,苏晚晴的银顶针划过童装卫衣的质检单,2000
件滞销品的库存数字在
LED
灯下发白
——
这些印着卡通弹壳图案的卫衣,本是为
"六一"
儿童节准备的,此刻却像未上膛的子弹般堆在仓库角落。她的指尖突然停在领口的反光条上,那是用顾沉舟寄来的、退役夜视仪荧光膜裁的,恰与他昨夜电话里的提醒重合:"清江段水位超警戒线
1.2
米,老河口险段可能溃堤。"
"王秀芳,把仓库的防水布搬出来!"
苏晚晴的顶针敲在对讲机上,声音混着天气预报的杂音,"顾少校说,"
喉结滚动,"防汛编织袋还差三千个,"
指了指质检台上的卫衣,"这些卫衣的毛圈布,"
摸了摸布料的密度,"比普通编织袋多三道锁边。"
她突然想起
2008
年抗震时,顾沉舟用作训服改制急救包的场景,指尖在卫衣领口划出
37°
斜角
——
那是最适合快速撕拉的救援开口。
仓库的铁皮屋顶开始敲打雨点,苏晚晴的工牌在胸前晃出银弧,牌面背后刻着顾沉舟的弹道坐标:"北纬
31.2°,东经
112.7°",正是清江老河口的位置。她蹲下身,指尖抚过卫衣口袋的迷你弹壳刺绣,突然有了主意:"把这些卫衣的口袋拆下来,"
指了指正在搬运物资的车工,"缝成临时沙袋的加固层,"
顿了顿,"每个口袋绣上孩子的简笔画,"
喉结滚动,"就像顾少校说的,"
摸了摸自己的银顶针,"让堤坝知道,"
指了指卫衣上的卡通图案,"它守护的是谁的童年。"
防汛办的卡车鸣笛时,苏晚晴正在发货单上画救生圈
——
那是儿子小川最近在作业本上涂鸦的图案,每个圈心都藏着极小的弹道线。"捐赠物资,优先灾区"
的备注被红笔圈了又圈,附言栏的救生圈旁,她用弹壳刻刀补上句:"每个口袋都装着朝阳,就像每个堤坝都连着希望。"
当第一个装满砂石的卫衣编织袋被扛上卡车,车工们发现口袋里还塞着弹壳书签,底缘刻着
"平安归",正是顾沉舟每次抗洪前留给她的承诺。
暴雨在午夜倾盆而下,苏晚晴的手机在裁剪台震动,顾沉舟发来的汛情简报上,老河口的水位线正以每小时
0.3
米的速度上涨。她望着车间里连夜赶工的车工,她们的围裙上别着临时改制的
"防汛工兵"
第161章 汛情预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