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什么战争,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最后能够奠定胜局的一定是主力的碰撞。
而在主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谁能在分战场上取得胜利就能打破平衡,帮助主力部队取得胜利。
而在己方主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扭转战局的关键仍然是各处分战场,若是各个分战场能够取得胜利,就有可能打出一个反败为胜的结局,若是分战场也打不赢,那干脆要么撂挑子跑路,要么直接投降了完事。
众将军一致决定由大军主力去碰匈奴的主力,打得过就消灭他们,打不过就以防御为主,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同时拖住匈奴主力,让他们没有机会分兵去支援其他战场。
重任落在了分战场的头上,分战场会有多少呢?其实两边都不知道,有可能几十几百人就能组成一个战场干一架,也有可能几千几万兵马硬碰一仗。
而对匈奴来说,他们一定是倾向于大兵团冲锋的,因为骑兵的特性决定了只有数量才能扩大优势,小兵力的骑兵对楚军来说就是活靶子,会被逐个击破。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各个分战场上,匈奴最起码也会投入几千甚至上万骑兵,而楚军就没有这么财大气粗了,一共就二十万骑兵,其中还有几万是赶鸭子上架硬凑成骑兵的,再加上战马也不占优势,若是也想像像匈奴那样分兵,分明是不想活了。
所以楚军的主力必须保证有十五万以上的精锐骑兵可用才行,因为虽然不知道匈奴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但保守估计不会低于六十万,而骑兵保守估计也在四十万左右。
即便是楚军的武器装备再好也抹不平这种兵力差距,所以楚军主力必须留有绝大部分力量来对抗匈奴主力。
按照匈奴人的性格他们一定会把绝大部分兵力都留在主力部队,也就是说,匈奴主力会有三十万左右的骑兵,而各个分战场会平摊分出去的那十几万骑兵,而这就给了分战场上楚军机会。
楚军对抗匈奴骑兵的主力并不是骑兵,楚军的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机动性,免得被匈奴骑兵溜着玩。
楚军对抗骑兵的主力是弓弩手配合长矛手和盾牌手在军阵的掩护下,对骑兵进行点名,而对于军阵来说,姜玄逸之前发明的车阵是一种,更多的是利用各种对付骑兵的陷阱以及地形。
骑兵最大的优势无非两种,其一是机动性,想抹平这个差距,陷阱是最好的做法,让骑兵动不起来,其二是冲击力,想对付这个就是要占据至高点,让骑兵很难攻击到自己,采取放长击远的战术。
身穿甲胄的楚军有一定的容错性,被匈奴打两下顶多疼一阵,但匈奴被我打一下就非死即伤,这就是为何匈奴一直要攻打中原王朝的原因。
他们没有矿产资源,有也不会采,采了也不会用,不会用就做不了甲胄,看看许多匈奴人用的武器都要生锈了就知道了他们的武器是多么的落后,甚至许多匈奴步兵用的竟
第106章 穷则战术穿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