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你一心为国,勤勉奉公,倒是不枉费为师当年对你的一番悉心教导。”
李邦华谦逊地说道:“恩师,当年您对弟子的谆谆教导,弟子一直铭刻于心,丝毫不敢忘怀。”
邹元标听了这话,满意地点点头,微笑着说道:“孟暗啊,如今你协助江宁整顿京营,内阁首辅孙承宗又主动让出了兵部尚书之位,你可谓是手握重权。
接下来可要好好施展一番,切莫给为师丢脸呐。”
李邦华听后,面露疑惑之色,但还是默默点了点头。
这时,邹元标笑着开口问道:“孟暗啊,江宁他们如今已经出京了吧?”
李邦华再次点头,却并未多说话。
邹元标见状,不禁感慨道:“当年老夫初入朝堂,满心赤诚,一心想着报效朝廷。
正巧赶上张居正改革。那时老夫年轻气盛,上书痛斥张居正,结果被罢官还乡。
后来与顾宪成等人创立东林书院,起初的想法,不过是广纳门生,培育英才,以便为国家效力。
然而历经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夫算是看明白了。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气吞山河的丰功伟绩,在岁月的消磨下,都化为乌有。
又不知有多少看似坚如磐石的帝王基业,经历史的洗礼,最终土崩瓦解。
张居正就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光芒璀璨却转瞬即逝。
时隔多年,老夫如今回想起当年张居正改革的种种,仍记忆犹新,不禁潸然泪下。”
李邦华刚欲开口说些什么,邹元标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接着又缓缓说道:“孟暗呐,当年东林书院创立没多久,为师便察觉到,书院中的这些人已然忘却了最初的本心。‘
忠君报国,下安黎民百姓,曾经的誓言早已沦为空洞的口号。
他们欺瞒天下人,到最后甚至连自己都欺骗了。
或许时间太过漫长,他们自己都已分辨不清,从嘴里说出的究竟是真心话,还是谎言。
至于最初那颗为国为民的初心,早就被抛诸脑后了。
如今的东林党,只知道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已然成为大明朝身上的一颗毒瘤。”
所以老夫心灰意冷,决然离开东林书院,此后在家潜心读书几十年。
即便如此,老夫仍时刻关注着朝廷局势。
果然,一切皆如老夫所料,党争之事愈演愈烈,犹如脱缰野马,难以遏制,而大明的国事也随之日渐衰弱。
说到此处,邹元标已泪流满面。
显然,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大人,内心实在不堪忍受这般残酷的现实。
遥想当年,他们满怀着一腔热血与赤诚初心,却未曾料到,最终换来的竟是亲手培育出一颗祸害大明的毒瘤。
这其中的悲痛与无奈,如鲠在喉,让这位老人泣不成声。
李邦华闻听此言,心中亦是五味杂陈,忍不住深深叹息一声。
他深知恩师所言句句属实,东林党发展至此,早已背离了最初的宗旨。
看着恩师那悲痛的模样,他既为东林党的变质感到痛心,又对大明如今的局势充满忧虑。
看着李邦华满脸忧虑、叹息不已的模样,邹元标缓缓抬手,轻轻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旋即展颜一笑,说道:“孟暗啊,你也不必如此忧心忡忡。
好在上天慈悲,眷顾大明,给这风雨飘摇的江山送来了一位堪称‘圣人的天子。
原本光宗皇帝继位之际,老夫便动了再度入朝为官的念头,一心想着能为朝廷再尽绵薄之力。
可谁能想到,光宗皇帝仅仅登基一个月,便骤然驾崩。
据老夫所知,这背后东林党人可是没少暗中发力。”
“当今天子年少登基,老夫起初还担忧朝廷局势会愈发不可收拾,党争恐怕会变本加厉。
然而不曾想,天子圣明睿智,宛如在大明历史那暗流涌动,奔流不息的长河中,于朝堂这片汪洋里毅然抛出一块擎天巨石。
这巨石入水,瞬间掀起的巨浪,足以彻底打破朝堂现有的微妙局势,为大明千千万万的百姓谋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出路。”
邹元标说到此处,眼中满是憧憬与期待,神色愈发激昂:“老夫坚信,要不了多久,底层的黎民百姓便能重新对朝廷重拾信心。
如今朝堂之上推行的每一道国策,都犹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直刺百年来党争给百姓带来的累累伤痛。
当朝堂之上那些各个党派还在为了一己私利,相互倾轧、争斗不休之时。
他们却浑然不知,在天子的支持与默许之下,这颗巨石所掀起的滔天巨浪,已然让朝堂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所以,老夫坚定不移地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必将重现辉煌,而且这辉煌定能远超成祖和太祖在位之时。”
说到这儿,邹元标情绪激动,脸色涨得通红,仿佛已然看到了大明未来那繁荣昌盛的盛景。
说到此处,邹元标脸上笑意盈盈,目光炯炯地看向李邦华,饶有兴致地问道:“孟暗,你可知为师所说的这块‘擎天巨石究竟是谁?”
第96章 擎天巨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