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寨?”
汪炎皱着眉头:“要是塔寨的话,可不好查呀,情报来源可靠么?”
“可靠,情报就是这个案子的1号线人提供的,我也打听了一下,塔寨的村委会副主任,名字就叫林耀华,这会不会是一个巧合呢?”林灿说。
“是么?”
汪炎不敢忽视了:“名字,能确定是真名么?”
“根据我的估计,应该是真名,钟阿四可不是小毒贩,他92年就去金三角贩海洛英,也算是个毒枭级别了,他不可能和无名之辈做交易。”
林灿又继续说:“你想,林耀华是谁供出来的,是钟涛和张老三,可信度就非常的高了,我认为应该是真名。”
这一点,林灿其实非常笃定。
小毒贩,零售分销商,习惯用假名,化名,绰号来进行交易,这些都是底层的替死鬼,大部份都沾有毒瘾,法制意识淡薄,也缺乏相应的反侦察手段,职业寿命非常短暂。
而大毒枭不会。
毒枭,在禁毒系统中的定义是“批发商”。
到了他们这种程度,贩卖的数量特别巨大,一次交易就可以赚到几百万,几千万,无比的小心谨慎,只要一步走错就是死路一条。
这一点很有意思。
大毒枭们,通常是最严于自律的一批人,他们从不吸毒,更不允许手下人吸毒,像金三角的坤沙,罗星汉,杨二小姐之辈,都是从不沾毒的,手下人一旦吸毒当场枪毙。
这种程度的交易,无不是小心再小心。
双方建立起联系之后,会互相摸底,调查对方的底细,是哪里人,在江湖上名声怎么样,可不可靠,做到心中有数。
随便编一个假名字,就能钓出大毒枭?
要是这么弱智的话,这些毒贩早就被抓完了。
而现实的情况是,双方哪怕建立起联系之后,也通常会反复犹豫,反复斟酌考虑,反复见面,但凡是一丁点不对劲,生意都会黄掉。
所以,林灿很肯定多半是真名。
汪炎也是老缉毒了,也认可林灿的分析,却也感觉越发的难办。
“如果是塔寨涉毒,那可就麻烦了,这个村子很排外的,而且规模也太大了,短时间内,咱们不一定能查出什么东西。”
林灿又何尝不知?
塔寨这村子,是整个京海地区最大的村子,位于东山区,它依山傍海而建,又叫做碉堡村,明清二朝时海患严重,村民们修建碉堡抵御外敌,城墙高筑,相对封闭,至今仍有古时的碉堡城墙,甚至还有虎蹲炮台。
这村子有几百年的历史,直系血亲就有好几千人,发展到现在,家族工厂已经有好几十座,加上外招的工人,总数不下一万人。
俨然是一个小型城镇。
里面的建筑密集,道路错综复杂,俨然是一座大型迷宫。
且民风彪悍,早些年,与沙湾的罗氏族人水火不容,经常性的爆发械斗,没禁枪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有武器。
最近这些年,算是好多了,可排外的情绪仍然非常严重。
如果他们秘密制毒,那问题就严重了。
贸然调查,会导致剧烈反弹。
“是有点难度,大摇大摆的进去,肯定是不行的,动用点特情手段呢?先调查一下他们的家族工
第115章 便衣警探,资深卧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