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佛教二十四诸天[1/2页]

洪荒之天帝 不朽皇冠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天”梵语devaloka,音译“提婆”。“天”在佛教中主要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但“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另外,佛经中说到“天”时,除了指作为正报的有情众生之一类外,还指其依报即这些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佛教也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其中欲界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色界有十八天(一说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净天、无相天、大自在天等。作为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称为天,并将他们吸纳进来,视为佛教的护法神。天的队伍不断扩大。
      大梵天
      是梵文brahmā的意译。“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是传说中的创世神。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帝释天
      梵文音译是“释迦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天帝”。因陀罗即帝释是印度古老文献《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后,被视为忉利天之主,是对天帝的一种尊称。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此处的“天”当指依报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方面的天。同样帝释天即可以指作为三十三天之主的天神,也可指其依报。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传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

佛教二十四诸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