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月的济州,山花吐蕊,春意渐浓。
康王特意让人将书案搬到了院子里。虽然此时还有些春寒料峭,但正午的阳光一照,倒也不觉得冷了。
小内侍在一边研着墨,赵?w自己铺好宣纸,提笔沉思了一会儿,随即挥毫写下了一首他最喜欢的《渔父词》:
『谁云春色恋江南,
一片山花独自欢。
舒慧眼,细看山,
泼墨挥毫意正酣。』
一词题罢,赵?w颇为自得,独自端详了半天。
“吕班值,你以为如何?”赵?w扭头看着小内侍。
“大王之笔真是越来越有山谷先生的神韵了。”小内侍知道赵?w一直在习练黄庭坚的书法,连忙奉迎道。
“本王问的不是书法,是这首词。”赵?w道。
“小人哪里懂什么诗词。”小内侍一脸惶恐,“不过,看大王今日心情大好,这词也必定是极妙的。”
“哈哈哈。”赵?w得意地大笑起来。
来此已经月余,赵?w总算是没有了丧家之犬的感觉。
从离了相州开始,他先是向东,又折而向南,先到大名府,后趋东平府,又来到这济州。这一路以迂回的名义,绕着汴京兜圈子,也真是难为这位兵马大元帅了。
尽管他如今麾下兵马已有近十万,但避战依然是他的上上之策。
作为整个大宋皇室的唯一希望,赵?w当然知道自己是重要性,岂能轻易以身犯险。这不仅是汪副帅所言,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而为了彻底脱离险境,赵?w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他不仅给二位金国元帅写了乞降信,表明心迹,还帮助完颜宗望救出了金国七王子。为此还损失了潜伏在相州的内应。
如此卖力,金国二位大帅应该会明白自己的心意了。
不过,赵?w也知道,他如此畏战,已经引起了麾下的很多将领的不满。尤其那些北方的将领,看着大军一味南撤,抛弃了自己故土和百姓,嘴上虽不便顶撞,但心里已是积怨以久。
所以,为了平息众怒,赵?w也授权宗泽打着自己的旗号,在开德与金军开战。
让赵?w没想到的是,宗泽虽统兵不足万人,却在开德府连战连捷,杀得金兵直接称他为“宗爷爷”。
宗泽在一路进兵的同时,也给赵?w连上了几封书信,希望赵?w以兵马大元帅之名檄令诸道会兵汴京,勤王救驾。
按汪伯彦的所言,这个宗泽简直太不懂事了,如何敢来教堂堂康王、兵马大元帅行军打仗呢?若是此番遂了他的愿,往后谁还能把大元帅当回事儿?
武将拥兵自重这件事,在大宋历来就是禁忌,三衙和枢密院分制,将有统兵之职,却无调兵之权,就是为防范将领擅动兵马。
只是如今天下大乱,朝庭的中枢机构几近瓦解。为了勤王大计,才不得已让各路将领各自统兵,便宜行事。
眼看宗泽连战连捷,在军中威望渐高,甚至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势。赵?w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手下有如此良将,自然是好事,日后自己若能继承大统,也需要这样的良将。毕竟赵?w也清楚,金人狼子野心,绝不会只甘心于眼下所得,他日必会卷土重来。
但宗泽这么能打,也让赵?w很为难。若是他一路真打到了汴京,解了京城之围,自己又该如何自处?
就算他解不了汴京之围,万一他拥兵自重,效法当年太祖陈桥黄袍加身,自己这个兵马大元帅又能拿他怎么办?
毕竟,如今皇兄已经被金人罢黜了,天下无君,谁执牛耳?
思前想后,赵?w最终还是采纳了汪伯彦的建议,一方面依旧按兵不动,继续在济州观望,另一方面,按旧制授任宗泽为徽猷阁待制,从四品。
不得不说,汪伯彦这个人,虽然能力不行,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他总能猜对赵?w的心思,这一点怕是无人能及。
加官晋爵,却不派援兵,给虚名,却不给实力。赵?w觉得此计甚妙,如此既可先笼络住人心,让天下人以为自己并非不会任用贤能,也可暂时堵住宗泽的嘴,拖住宗泽的腿,免得他坏了自己的大计。
正当赵?w正拿着自己的大作反复欣赏,自鸣得意时,汪伯彦走了进来。
“大王真是好雅兴。”汪伯彦一边恭维着,一边还在琢磨:此事该如何和康王说。
因为他也不确定,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就在大约半个时辰之前,有人寻到了他的住所。汪伯彦不知道此人是如何进来的,他只知道自己刚带人去把军粮一事办妥,一进院门,就发现有两人坐在院中等着他了。
据来人说,他二人本是殿前司的禁军,是一路从汴京而来,还带来了一名族姬,而且这名族姬还认识康王殿下。
汪伯彦没法确认他们的身份,毕竟殿前司的禁军好几万人。但族姬,还是认得康王的族姬,这可不是随便能假冒的。
不过,汪伯彦也知道,如今汴京
第144章:济州之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