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章 羞梦[1/2页]

深层心理学 莲花九天落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梦到自己光着身体,在众目睽睽之下,焦急地四处寻找着。
      他想寻找一个安全的、可以遮掩的地方,可是除了那些嘲笑他的人,四周都是一片空旷……
      此刻,他感觉衣服就是他的安全和力量所在,失去了衣服的遮掩,仿佛暴露了他多年来一直严守的身体秘密;无力而无助;焦虑中带着绝望。
      梦醒后,这种焦虑依旧如此真实。
      仿佛他此刻正光着身体在众人注视之下。
      这是一个光身的梦。
      相信也是多数人曾经做过的梦。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也许能够发现:
      这个梦和上一个“考试的梦”有异曲同工之意。
      但也有细微地不同。
      考试的梦是担心美好的一面没有被呈现,所以焦虑;而光身的梦则是丑陋的一面被呈现而焦虑。
      也许这样理解还不够准确。
      应该把这两个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连贯的梦。
      先是在考试梦中,因为费尽心机做好的试卷,没有被老师带走,导致他美好的一面没有被呈现;然后,在光身的梦中,他丑陋的一面却被呈现出来。
      这就是梦的动态性。
      换句话说,也是记忆的动态性。
      也就是上一卷所说的“自然生长”。
      梦几乎是不可控制的,所以,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连续和动态,而非人为传授的。
      也由此可见:所谓的“顺其自然”,并非源自那些看似富含哲理的话,而是人本能的机制。
      把人的心理规律比喻成大自然的规律是一种合理的方法。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类比上,是无法解决心理障碍的。
      诚然,那些诸如:宇宙起源与人类进化、两仪四象、内观、有生无、无生有、我执、我妄、戒贪怒嗔……
      都是一些合乎自然规律的哲理。
      但是,就比如一个成语“隔靴搔痒”。
      只是与人的心理保持着一种很近的平行线,无法融合。
      对于普通人而言,对这些宇宙人生哲理的信仰,有时可以使他们获得内心地平静。
      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哲理从未真正进入过他们的内心。
      从一定程度上说,只是把这些哲理当成一个“偶像”,来获得一种安全感。
      又或者是一种表面的渲泄,或者说是一种无意地流露。
      就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此处的压抑是术语性的,而非常识中的;等同于真正地遗忘。
      意思就是说:那些真正的无条件快乐,都会因内心完全满足,而被真正遗忘;而继续追求一些未知的东西。
      所以,如果要一个人回忆幼年时那些无任何忧虑的时光,他是肯定无法想起的。
      而某些快乐,比如说他因获得父母的奖励而快乐。
      这种有条件的快乐,则是记忆犹新的。
      为何说有条件?
      因为如果父母不奖励他,他可能就会很失落。
      而真正的无条件快乐是不依赖于这些条件的。
      所以,人们信仰一些抽象地宇宙人生哲理,并不是说他们已经把这些哲理真正吸收,成为了心灵地一部分。
      他们心灵的真正快乐,是那与生俱来的;食人间烟火的;和父母享受家庭之乐的现实快乐。
      只是因为完全满足而被成功压抑住,无法呈现给别人看。
      换句话说: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刻意来解释。
      所以,他们满口宇宙佛理,只是一种无意地流露而已。
      但对于心理疾患者甚至一些心理医生来说,却把这些抽象地哲理当成了医治心灵的方法。
      这看起来是和谐美妙的,理想宏大的。
      但是,他们似乎忘了:人最大的快乐是儿时那种朦胧和纯真地快乐,而非这种超越心灵地大智慧。
      如果人脱离了最本真地快乐,而去追求这些抽象地快乐

第六章 羞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