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电文上说20集团军下辖61、69步兵军、第7机械化军,还得到第5机械化军增援(16集团军先遣部队),即便反击失利,情况也不至恶化至此吧?”
安德烈按耐不住,问出心中的疑问。
表面上看的确如此,此时的20集团军总兵力达13万,拥有各式火炮1500门,坦克1400多辆,装甲车330多辆,另配属飞机100多架,看起来兵强马壮。
可实际战力却远没有账面上的那么好看,首先这1400多辆坦克中,新式t—34和kv1只有80多辆,其余绝大部分都是过时的bt5、bt7和t26坦克。
这些老式坦克在面对德军三号四号战车时,完全处于劣势,它们甚至连车载电台都没有装备。
再看看西方面军的对手,仅以第3装甲集群为例,光这个集群就下辖第39摩托化军,第57摩托化军,还临时配属了步兵第5军,第6军。(历史配置)
德军一个摩托化军通常是两个装甲师搭配一个摩步师,而39摩步军是两个装甲师搭配两个摩步师。
再加上德军编制通常比苏军大,也就说,光德军第3装甲集群的兵力就与20集团军旗鼓相当,甚至还要超出。
更致命的是,此时的苏军指挥官大部分都缺乏德国军队的大兵团作战经验,仓促应战下,作战计划也很粗糙,战斗规模越是宏大,这个弱点会越发明显。
看着安德烈关切不解的目光,周逸龙认为有必要让他认清眼前的局势,才能更好的掌握部队,于是他详细说道:
“你知道就在几天前,西南方面军曾在布罗迪组织过一次大规模机械化反击吗…………”
许多人都以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发生在库尔斯克,其实并不然,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核心交战地点是普罗霍洛夫卡,在这一地区德军总共投入了306辆坦克,而苏军是672辆,双方总计卷入978辆各式坦克。
而布罗迪会战规模远超普罗霍洛夫卡,作为苏联边境五大军区中实力最强的西南方面军,在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后,他们一口气组织了6个机械军约3500坦克,在布罗迪地区同德军第1装甲集群的800辆坦克,狠狠的撞在了一起。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惨烈大战,而交战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德军损失了800辆坦克中的200辆,苏军损失则高达惊人的800辆,会战结果以苏军全面败退而告终。
这一场会战充分证明了,此时的苏军还不具备同德军大规模野战的条件。
会战中苏军缺乏制空权,全程遭受德军轰炸,装甲兵训练不足,指挥官缺乏经验,战役组织漏洞百出,通信指挥不畅,暴露出诸多弱点。
最典型的莫过于第15机械军在紧张激烈的局势中,竟然连续接到几个互相矛盾的命令,导致该军毫无意义的四处跑动,全程没有发上力。
更悲催的是第8机械军,他们是会战中表现最好的部队之一,一度曾突入德军后方,切断德军第16装甲师和第11装甲师的联系,但因为通信中断,跟方面军失去联系没有发挥出决定作用,反而被德军慢慢包围击溃。
试想,以西南方面军的强横实力,用六个机械军对阵德军一个装甲集群,最后都打成这个样子,那西方面用两个机械军,对阵已经在明斯克完成会师的德军两个装甲集群,会是什么结果呢?
更不用说,西南方面军中的新式坦克占比,远远高于西方面军。
听完周逸龙的分析,安德烈终于明白了局势的严重性,他这个时候才彻底弄清楚,首长为什么想撤退到斯摩棱斯克集结主力,用城市消耗德军实力。
这才是此时苏军最正确的打法,只可惜已经无法采用了。
分析完局势,周逸龙露出罕有的凝重神色,用手拍着安德烈的肩头道:
“内卫军就交给你了,我们能不能活着回来,就看你能不能守住部队!”
汗水从安德烈的鬓角悄然而下,他知道一旦反击失败部队被围,那在后方修整的内卫军战斗群,将成为唯一打开通道的救命稻草。
从未感受过自己肩头的担子如此沉重,安德烈
第589章 临危布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