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6章 八十年代昆明春城的印记[1/2页]

新生代农民儿女的故事 泥巴龙凤楼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正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四季如春风光好。
      八零年十二月末,十八岁的我跟随父亲,从玉溪到达昆明,到地处昆明西郊黑林铺的团山钢铁厂顶替父亲,成为一名年轻的轧钢工人。
      这是我人生稍知世事后,第一次踏上昆明这块大地,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跨进工厂,来到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昆明。
      初到昆明,昆明对我这位生于乡村,成长在玉溪小县城的农家儿,学生娃来说,
      昆明真是太大了!太繁华了!太美丽了!太美妙了……
      同时,我又觉得昆明的一切,工厂的一切,是那么陌生,那么出乎我的意想。
      一切是那么新奇,那么令我惊讶,那么令我应接不暇,那么令我的心欲去探看,探知……
      十八岁的我,既有乡村人的耿直,又有学生娃的求知如渴,还有年轻的幼稚。
      那时,厂里人,昆明人都亲昵地叫我“小玉溪”。
      因为我是轧钢工人,每天要上八小时的班。尤其,轧钢工人的劳动强度有点大,还白班,中班,夜班地倒班工作,年轻的我常累得几乎动荡不得,常常?缩在床上,窝在宿舍。
      再者,我首次来到昆明,对昆明知之甚少。人地生疏异处惘,举目无亲世态喑。所以,刚到昆明初期,我的足迹不过是团山钢铁厂内,或是钢铁厂所在的黑林铺一带。
      地处昆明城西郊的黑林铺,这名称让人听起来,最没想象力的人都会想:这曾是一处林海茫茫的地方。
      当然,颇具想象力的人,自然会想到:武侠,黑店,幽幽小路,甚至匪帮……
      不错,这西郊一隅,大山脚下,背靠绵延不绝的大山,前迎广阔平坦的昆明坝子,是一处让人住一久便觉是好的地方。可能,匆匆路过的人会觉得,黑林铺不过就是一闪而过之处。
      不过,八十年代初呈现在我眼前的黑林铺,坐落一个又一个云南有名的大工厂。如:团山钢铁厂,云南汽车制造厂,木材厂,平板玻璃厂等等。
      据钢厂的老前辈告诉我,这一带的工厂,原是按汽车制造而规划建立的配套工厂。
      工厂是不少,不过当年,我少有机会去走走看看,也无兴趣去观摩探究。
      不过,八十年代的黑林铺,既彰显昆明市的工业集聚华彩,又呈现片片田野的美好。
      我渐渐熟悉,越来越熟悉的是黑林铺通向昆明城的七公里在当时算是平坦,光滑,顺畅的柏油马路。
      不对,不是柏油马路,而是柏油路。因为路上见不到马,也没马车行走。行驶在路上的,是一辆辆的自行车,不多见的货车。当然,这条路上行驶着7路公交车,一会儿一趟,一会儿一辆。
      7路公交车,是路上的风景,也是我观看,行走,探知昆明城的最初交通工具。
      那时,坐上公交车到昆明城,不过几分钱,几角钱。不过,坐车常常是人挤人。那时,昆明城的街道上,多是自行车与公交车,坐起来方便又便宜吧!
      黑林铺地方虽然不大,不过,有工厂之外,还有村庄。当然,公路边的些些小店,一处农贸市场,一所中学,也是黑林铺当时的标配。
      我最难忘的是黑林铺的电影院。那年代,大概是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这类现代玩艺吧,电影院门口人群熙熙,电影院里几乎满座。
      有的电影,真会一票难求。大概当地的人,当时的人,像我一样爱看电影的人太多。或是票价不过几分几角,人人看得起。
      其实,我初到昆明,或是我八十年代初对昆明的深刻印记,不仅仅是做工人也不易,不仅仅是黑林铺电影院里一场一场让我感动到泪流的电影故事;而是昆明人,昆明工厂,昆明城市里的人们,给我一种超出,高出州县上人们的印记。
      终归是大地方人见过世面,经历过世面,他们都有见识,有担当,有能力,从而显得自信,优越。
      大概是当时的社会良风吧!年青人多是积极上进,求知如渴,求学成群。在我的身边,有不少人上夜校,上这样那样的专修班,更有不少人走自学成材之路。
      钢厂里的青工,不少人给我谈毕加索,印象派。给我讲路遥,讲叶辛。当然,我就沉浸在小说里,不是巴尔扎克,就是马克吐温。当然,冯梦龙,浦松龄是我最爱。戴厚英,冯德英的作品我放在枕旁。
      那时,中老年人,似乎也热钟学习。订报买报,订杂志期刊,也是寻常人,寻常事。那年代的《滇池》,《边礓文艺》,《青年文摘》,《读者文摘》,《茶余饭后》……真是供不应求,人手有份。
      我大概受他们的熏陶或影响,大半工资都是买书买杂志。这,使我后来考上成人大学。
      那年代,昆明人给我的感觉多是热情,真诚,善良。男人聪明能干,女人时尚优美。
      当然,那时的昆明人也有江湖味的。昆明少女很美,昆明女人很会出彩,颇具都市风韵。但她们骂起人来,又声音尖厉又恶作:噪小姑娘,“小浪施”,“小骚货”,“小阿飞”,“小卖b”……
      噪大一点的女人,“浪草孩”,“老浪施”,“浪草孩”……
      当然了,她们润起(讨好)人来,那嗲嗲之声,让人骨头发酥,浑身流淌清凉。
      昆明的男人一发火,样子凶巴巴,说话大口马牙:老子鬼火绿,你个小牛日的,憨杂种,憨眯日眼呢,老子整死你……
      呵呵!我初到昆明,就得小心翼翼,不敢乱说乱走乱闯。
      八三年,我离开昆明到地处安宁的昆钢电视大学去读书,一去三年。八六年,我再回团钢厂,再回黑林铺,再回昆明。
      哦!昆明大变样!昆明大变样!
      

第136章 八十年代昆明春城的印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