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娘走进书房,只见顾大人和一个四十左右的蓝衣文士对坐桌旁说着什么。
“青娘,这是我的开蒙老师,徐光启徐老师。老师,这是贱内。这是我新近交得的一个小友,宋应星。应星,快过来见过祖师爷。哈哈哈。”
雪姐儿躺在摇篮里吃惊得快蹦起来了,当然,她蹦不起来,只能含糊不清地叫了一声,大人们听着也就是一个小婴儿在笑吧。徐光启,宋应星,这两个人怎么碰一起了?
“我和二弟五六岁要开蒙读书的时候,家里请的先生病了,没多久就过世了。恰好徐先生的蒙学馆名声在外,我父亲就把我和二弟送到徐先生家读书,后来二弟身子略有些不好,家父家母有些舍不得,还是请了先生在家里教,我却喜欢先生的教法,一直在先生的学馆读书,直到我后来进学。”顾大人解释道。
青娘和徐先生见礼,回到里间整治了齐整的攒盒,亲自安好攒盒,又重新奉上新茶,这才带着小红,推着雪姐儿去厨下准备午饭。
“老师是什么时候收到我的信的?您答应过来给我们的书院讲一阵学的吧?您是从南京过来的?”顾大人笑问。
“实话跟你说汇海,我这次过来也有我的想法。我总觉得,现下太平盛世,皇上圣明,民无饥馁,可是,也要防备着天灾。老百姓啊,民以食为天,那荒年里,穷人没得吃的,流民死伤无数,那些富户,也免不了被抢被杀,一样可怜。汇海你也知道的,我这些年在华亭试种甘薯,一直也没推广下去,这次我可是想借着你县太爷的势,在奉新先种一批,再推广开来,再向全国推开。这甘薯在福建一带荒年救了不少人命呢。”
“老师说得对,想当年太祖爷强制推广棉花种植,让我大明子民都能穿上棉衣,盖上棉被,太祖爷真是天恩啊。要是甘薯能让我大明子民荒年也能吃上饱饭,不又是一桩大恩德。”
“汇海,我这次在南京可是见到了很多过去未曾见到的东西,听到过去没听过的声音。再加上前些年在两广做教书匠,接触了好些外洋的人和物,真是大开眼界啊。这大千世界,除了我大明,还有别的一些国家,也是有明主,有忠臣的,还有一些完全有别于我大明的物产,真是闻所未闻,非常有趣,等有空了我们再细说。
听人说汇海在奉新做了很多有益百姓之事,特别是重建华林书院,我听说现在还办了女医班和养生班,华林书院历史上倒真的有女学生呢,这个倒是还有渊源的。”
“老师,这事还真是亏了今上立牌坊表彰的胡士琇胡大人。今上不是从内库拨出三万两银修牌坊么,胡大人看我们在努力重修华林书院,给今上上奏,请求将拨给的三万两银中拿出两万两用于重建和维持华林书院,只用一万两来修牌坊,今上也恩准了,又特地表彰了胡大人。这两万两银子,死死地收着花那也会坐吃山空,我们有三个人管着这银子,我,胡大人,还有湖州沈沉沈兄,把这银子经营着,只用它的息钱。我们还在全县士绅中募捐,这办学的事,大家也支持。有了这些钱,我们就从各地请了好些学问大家。老师明日有兴么?我陪你去会埠看看。顺便还可以看看刚修好的华林胡氏的济美牌坊,认识一下胡大人。应星,明日我们一起去。老师,应星是这一批孩子里最有灵气的,他可不光会做几篇八股文字,他对百工技艺,天文地理都有兴趣,一通百通。”
“老师过奖了,应
第十一章 顾大人的老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