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天渐渐凉快起来,秋天来了。九月初是顾老太爷顾名世的七十大寿,再过几天又是顾老夫人的五十大寿。今年恰好是顾汇海做奉新知县满三年,要去京城述职,正好顺路回家给父母祝寿,这也是一般地方官员的通常做法。
衙门里的事情顾大人一早交代好了,由李县丞署印,暂代知县一职。
倒是绣庄的事情有些麻烦。进出货一直是沈掌柜两口子在操持,倒也没什么变化,只是这验货环节,须得一个绣艺精湛,心思公道,又让青娘信得过的。想来想去,只得一个春柳。
“春柳,我们这次回松江,也不知道还回来不。绣庄验货的事交给你,你可愿意?”青娘问道。
“奶奶,我愿意学着做,可我不知道能做好不。”春柳有些慌张。
“没什么难的,你聪明得很,手也巧,眼力劲也有,这年来你又跟着你弟学会了认字记账,明天我验货的时候跟着我做一次就明白了。记住,绝对不要降低标准,宁缺毋滥,我们一定要让沈绣的品质明显高于其他绣品,这样才能保持高价位,绣娘的收益才有保证。如果因为抹不下面子收下不够好的绣品,砸了沈绣的牌子,那才是真对不住姐妹们呢。”青娘嘱咐道。
“奶奶,我明白了。我一定照你说的做。”春柳抿着嘴唇,认真地答道。
“来,我教你绣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一个特殊绣法,我平日在检验合格的每件绣品上都会绣上这个小印记。我们沈家绣庄出的每件绣活上都有这个印记,别人也模仿不来。不过春柳,这个绣法我可只教给了你,可不要外传。”
“奶奶,你真是心灵手巧,这个绣法,亏您想得出来。这么黄豆大小一朵兰花,不仔细看还看不出来,顶真看起来,又活灵活现的,别人还真仿不来呢。奶奶,您放心,这个绣法我一定不告诉别人,连我娘都不说。要不这样,奶奶您绣的这个兰花是朝左边开的,我就绣一个往右边开的吧,这样就可以分出是您检验的绣活还是我检验的了。”春柳真是心灵手巧,一下子就学会了青娘的特殊针法。
“还有啊,这绣庄,原本是我和沈掌柜家的,还有沈沉沈老板一起做的,我占四成,沈掌柜家的和沈老板各占三成。现在请你验货,你也是个管事的,以后你除了拿绣娘的钱,还得有些股份才成。这样吧,从我这里分一成股给你,以后年底分红也有你一份,估计能有百吧两银子,你看怎样?”
“奶奶,不用的,我拿绣娘的钱就可以了。我真的不用,奶奶对我已经很好了……”春柳满脸通红,舞着手推辞。
“傻孩子,这是你应得的。也不是白给你的,拿了股份,做事越发要用心哦。你也该给自己攒些嫁妆了。对了春柳,你娘还没给你定亲么?你也十六七岁了吧?”
“先是家里穷得没人要娶我,现在,我在绣庄里挣的钱足够养家了,可我也不想随便嫁人了。奶奶,我说句不害羞的话,要是没有那心坎上的人,我何必嫁呢?这个还是看缘份吧。”春柳脸红红的,说出的话可是挺硬气的。
“也是,没那如意郎君,我们春柳不要嫁。”青娘笑道。
沈掌柜家的在园子里设了一个小宴为顾家饯行,姐妹们依依不舍。刘九娘子托刘波带了四色针线活过来,说是蝶姐儿的手艺,做得粗糙,别笑话,其实出自一个七八岁小姑娘的手,算是很不错了。宋应升宋应星两兄弟也来给顾大人送行。
从奉新回松江可以走水路,也可以走陆路,顾汇海想带着家人一路游山玩水,顺便逛逛景德镇、黄山、杭州、湖州、苏州这些地方,就选了走陆路。雇了两辆马车,大奶奶、端姨娘和小苗带着延哥儿、雪姐儿坐一辆,周嫂、何嫂带着春桃和妞儿坐一辆,顾大人和周管家一人骑了一匹马。
行了两日,歇在了浮梁县景德镇,这里是瓷器之乡,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顾汇海早就想看看这里的瓷器产销情况,第二天一早联系上了两个华林书院毕业学做生意的学生,带着延哥儿出去了。大奶奶和端姨娘在客店里逗雪姐儿玩了一会,觉得好容易出门一趟,也想出去逛逛街面,便带了周嫂子和小苗,抱着雪姐儿也出门了。
两个奉新来景德镇的小伙,一个是李县丞的儿子李知能,一个是胡士琇胡大人的侄子胡明,都是二十出头,李知能高点胖点,爱说话,胡明瘦瘦小小,不大说话,却挺精明的样子。两个都在一家瓷器老板手下学生意,今天是特地请假出来陪顾汇海的。
两人带着顾汇海和延哥儿看过了瓷器作坊,窑场,又看了库房,店面,李知能还一边不停口地介绍。
“现下景德镇这边,吃瓷器这口饭的,从生意人、作坊主、手艺人到卖苦力的,有十好几万。这瓷器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制瓷生产过程有澄泥、造坯、汶水、过利、打圈、字画、喷水、过锈、装匣、满窑、烘烧等各道工序,
第二十七章 旅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