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垣经过一番闭关,根据当代的情况,整理出了一套三年启蒙的教材。
当然,闭门造车肯定有许多疏漏,王垣在初版之后,征集程昱、马钧、王忠、糜竺等人的意见,再进行多次修改,最终成书。
而蒙学,也在元日后的一个不起眼的时间正式开学了。
在王垣的规划中,一年分为三个学期。
元日至春耕为小学期,春耕至入伏为春季学期,出伏之后,则为秋季学期。
蒙学先生以王忠为首,所有课程都由王氏族中子弟授课,保证蒙学幼童的忠诚。
王垣看着眼前坐立不安的百余幼童,郑重地说道:“你们可知,今日你们父母送你们来这里,所为何事?”
“说是让我们来念书!”
“学本事!”
“好一个念书,好一个学本事!只是,你们知道,送你们来这里的代价是什么吗?”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父母付出了什么代价。
王垣轻哼一声,说道:“要让你们在这个学堂念书,他们每年将要承担两倍的劳役,作为你们求学的学费!”
王垣的酒庄成员主要有义从,工匠,族人,流民。
其中大部分孩童都是流民家里的。
对于流民,王垣的处理方式与朝廷并无太大差别。
授田,抽成,收赋,劳役,尽皆齐全。
当然,王垣这里少了许多苛税,也没有强行征兵,比起朝廷还是要轻松许多。
真要比起来,与世家大族的模式更为接近。
“啊?那我不学了。”
“我也不学了!”
王垣说完代价,一些听懂了的孩童立马起哄,想要离去。
“李二狗!你敢走,老子把你腿打断!你就在这,好好学!”
“吴治,你要是敢这样回家,我就没你这个儿子!”
一旁送孩童前来的庄民还未走,当即怒斥自己家的孩子。
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才能深刻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代,会读书识字,在一些小地方已经是如同神明般的存在。
若是再懂得一些算学的皮毛,甚至可以到偏远的地方,做一个计吏。
官学,是汉代一个有名无实的存在。
自西汉景帝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欲推行教化,派十数属吏到长安求学,学成之后在成都开办县学,开创了地方官学的先河。
而后汉武帝推广这种做法,在中央立太学,各郡国皆立校官。
至汉平帝时,正式完善地方官学学制。
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的称为“序”。
但很遗憾,这个学制根本没能贯彻落实。
只有州郡长官一时兴起,兴办一些年月,而后人走茶凉,又走向荒废。
这,也是世家传承越来越高贵的原因!
以往各家学说为了扩大影响力,不断招收门徒,平民亦有求学之道。
而儒学登上庙堂,罢黜了各家学说之后,这条路便断了。
其他学说不能学,儒学官学又高攀不起,世间平民只能逐渐沦为庸庸碌碌,比之汉前更加愚昧。
那些叫嚷着不学的孩童被父母呵斥,只能耷拉着脑袋,坐回原处。
王垣笑着说道:“既然你们知道体恤父母,那便将这份心放在学业之上,学有所成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n
第235章 蒙学开学,刘辨坠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