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二章 公婆的往事 2[1/2页]

阴面世界 栈道漫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五十二章公婆的往事2
      赵蒙山二次分配到了静河县文化局工作。他所在的宣传科,一共7个人。科长姓胡,五十多岁,个子不高,身子粗壮,脑袋又大又圆。据他自己说,出生那天晚上,天气闷热,因为脑袋太大,母亲难产。奶奶跪在土炕上帮助母亲用力。正在紧急关头,一声惊天霹雷,奶奶膝下一滑,一头撞在母亲的大肚子上。母亲一声惨叫,把他生了出来。众大婶大娘一看是个大胖小子,如获至宝,赶紧去报喜讯。爷爷当即给他起名叫“胡雷宝”。胡科长心地和善,处事圆滑,对手下人尽力保护。年轻人把他的名字倒过来念,叫他“堡垒户”。
      那时赵蒙山24岁,大学毕业第一年的工资46元。住单身宿舍不花钱,机关食堂有补贴,吃饭便宜,每月能省出20多元寄给父母。当时文化局只有赵蒙山是新分来的大学毕业生。胡科长特别培养他,让他负责征集乡镇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来稿。凡是有价值的,整理成文报给他,由他签字送县广播电台或报社宣传报道。胡科长发现,赵蒙山文笔好,工作扎实,还非常有头脑。他对各乡镇送来的宣传稿件独具慧眼,能辨别其可信度和可用度。胡科长的经验告诉他,这个年轻人是可造之材。他嘱咐赵蒙山,不要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发现有价值的来稿,要不辞辛苦,骑上自行车去实地考察。赵蒙山把握新闻稿“实、新、快”原则,送上的稿件发表率很高。为此县领导在干部会上表扬了胡科长好几次。赵蒙山在汇报工作时,总是言简意赅,从来不炫耀成绩。相反,在评选先进时,他总是主动谦让,把荣誉让给别人。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踏踏实实干了两年多。无数次下乡,无数次跟村干部、社员座谈,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比如“合理密植”强制推行问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问题;“集体耕地与自留地”关系问题;“适当发展工业、商业”问题,“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问题,等等。他结合中央文件精神与农村现实情况,写成一份洋洋万言的《关于我县农业问题的思考》。
      他把这份《报告》交给胡科长。胡科长逐字逐句地看,双手托着他的大脑袋,抬起头,两眼直视他,犯了难。他说:“你们不是叫我‘堡垒户吗?‘堡垒户不能保护自己,怎能保护你们?我不能让你用我单位的名义向上级提交这份报告……至于你个人,向领导反映问题,那是你的权利……”显然,胡科长认可这份报告的内容,更知道这份报告的分量。上报成功,会得到领导重视,调整农村政策,造福广大社员群众。他的宣传科也会受到表彰。可是不成功呢,必会招致县领导震怒,认为是否定他们的成绩,给他们脸上“抹黑”,告他们的“黑状”。那样的话,这份报告将引火烧身,他宣传科,甚至文化局“吃不了兜着走!”
      赵蒙山自认为报告源于实情,出于公心,心地坦荡,无私无畏。他一定要把这份报告送到领导手里。他既不想借此“出名”,更不想匿名“告状”。他只想让领导知道下情,调整政策,解决问题,有利于农村增产增收,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于是,他以个人名义,寄给了五年前他在农村时偶尔认识的一位市领导。最近,他从报纸上看到这位领导出席部队会议的报道。他对胡科长说:“信是我个人写的,个人发的,与您无关,您什么也不知道……”
      信发出之后,赵蒙山天天盼着回音。可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有一天,文化局郑局长摇着折扇来到宣传科。从胡科长办公室出来,又来到赵蒙山的办公室。郑局长问赵蒙山有对象没有,赵说没有。他说:“你大学毕业,二十四、五了,也该搞对象了。我给你介绍一个吧。”局长也没问赵蒙山同不同意,第二天就打电话叫他到局长办公室。到了那里,他见到一位女孩儿。局长介绍说:“这是莹莹。高中毕业,在局办公室工作两年多了,人聪明,能干,会过日子……”局长要他俩出去走走。赵蒙山第一眼就没看上那女孩。他说:“胡科长交办的任务还没完成呢。”郑局长呵呵一笑说:“屁任务,没事儿,你走你的!我已经给他打了招呼。”赵蒙山没词儿了,就跟着那个女孩子走出了局长办公室。
      春天等不及,问公公:“您先告诉我,那女孩儿长得怎么样?”公公说:“你还记得我说下农场锻炼时那个潘金莲吗?初次见那女人,恐怕男人都会心跳。她三十多岁,柳叶眉,丹凤眼,面色白里透红,尖尖的下颏。往坏处想,就像戏曲里的媒婆,往好处想,那天生是个美人胚子。那年月没有胸罩,她穿着单薄褂子,两个高高地支棱着,走起路来一颤一颤的,太招眼了。她的腰很细,屁股圆圆的后翘着,两条腿又细又长。用现代话说,她那是魔鬼身材、模特儿体型。当时在农村,人们都说她“骚”。说她就跟聊斋里的狐狸精一样,好男人只要让她粘上,魂儿就给勾走了。说实话,她的形象印在脑子里难以磨灭。我和王梁柱既不是军人也不是党员,可是朱场长为了给我俩树立威信,按上“政委”的头衔儿。我们自然要尊重自己,所以都不敢单独接近她。
      春天乐呵呵地问公公:“那女人到底像潘金莲还是像狐狸精?”
      赵蒙山告诉她:“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她有点像潘金莲,决不是狐狸精。依我看,她更像鲁迅先生《故乡》里描述的‘豆腐西施。她那相貌、身材无形中成了我衡量女人的标准。心想,以后我找对象,首先要心地善良,聪明能干,人品好,外在美最好能像‘她那样。”
      “那女人有没有男人?”赵蒙山告诉儿媳:“她三十多岁才有了男人,还是魏老伍从盐场替她找的。她男人是个孤儿,人老实,肯出力,在盐场干了好多年,也赚了点钱,就是找不到对象。老魏带着家属去小农场当队长,他老婆发现潘金莲贴上了她男人,逼着老魏赶快给潘金莲找对象,结果还真成了。魏队长说,两人婚前有约定,女的要满足她男人的需要,男的不限制他老婆自由。我和王梁柱去她家看过。说实话,全村顶她家干净利索,日子过得也比别人好。”
      公公接着说:“那个叫莹莹的女孩子呀,看上去个子不矮,相貌不俊也不丑,算是中等吧。可是,尽管穿得很好,可是那身子瘦瘦的太单薄了。从侧面看,前后没有凸起,从正面看,胸部平平的,一览无余。干脆说吧,一点光景也没有。当然,我对她还是客客气气。我告诉她,我老家是沂蒙山区的穷山村,父母都已年迈,还有个弟弟没成家,现在就靠他种地养活父母亲。我每月得省出二十元钱寄给他们,帮弟弟盖房子,娶媳妇。我以后成了家,得把父母接来一起住,孝敬他们,给他们养老送终……”
      赵蒙山的对象问题只谈了一次,双方都不想继续下去。隔了一天,胡科长在办公室问他:“对象问题,怎么样啊?”赵蒙山笑眯眯摇头。“就这么结束了?”“结束了!”“好!那女孩儿是郑局长的侄女。你还年轻,不用急!”
   &nb

第五十二章 公婆的往事 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