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王瑾老师1
在金铭和立功要不要辞职创建私有制公司问题上,张芷之所以在岚岚发表了“不支持的意见”之后,迅速做出了“自我否决”的决定。其根本原因跟老公赵蒙山的“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只要岚岚支持并成为主力之一,她跟金铭的婚姻就牢固了。岚岚不支持,则一定不能勉强她,勉强的结果只会招致他们婚姻的加速破裂。
假设大家都同意成立私有制公司,张芷已有投入其中的思想准备。她相信,公司有儿子、儿媳、立功和汤逸四员大将,有国家政策支持,通过稳扎稳打,逐步扩大战果,一定可以发展壮大起来。
不过,就其个人兴趣爱好来说,她更喜欢跟王瑾老师和邵工一起发展舞蹈培训中心的事业,尽管从经济效益上讲不会有大发展。而且,不管她做出多大贡献,她永远不想超越王老师的地位。办公司就不同了,只要她愿意,一定可以做掌门人,而且可能取得很大的经济收益。
岚岚跟金铭结婚时,公公婆婆都没有退休。每日的晚饭,全家人聚在一起,就是一场娱乐晚会。婆婆是一家之主,快乐的源泉。她一到家就进厨房,干活麻利,嘴还不闲着。社会上的传闻趣事,报章杂志的新闻报道,她都讲得绘声绘色,夹杂着评论,诙谐幽默,逗得一家人欢笑不止。
公公赵蒙山则浅浅微笑,保持着老知识分子、老干部的矜持。老婆讥笑他是假正经、老古董,他微笑不辩。不过,他有时也会冷不丁添油加醋,幽默一回,常有“画龙点睛”之妙,把家庭的欢乐气氛推向。
张芷先退休。她搞家务,可谓兢兢业业。全家人的生活节奏没有改变,饮食花样却丰富了许多。退休之初,机关同事的电话不断,找他办事的也大有人在。她有求必应,大包大揽,什么事都管。老公批评她,说了句很幽默的话:“你这‘小老大也‘老大不小了,退了休,还管没退休人的事,合适吗?”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她接受了老公的意见。她说:“确实,不在岗位,听一面之词,难以正确判断是非。搞不好,帮倒忙。再者,委托办事的,几乎都是站在个人立场上看问题,谋私利,我帮了忙,就是助长歪风邪气。无聊,不管了!”打那以后,张芷真的“金盆洗手”,再也不管机关的事了!
不到两年,赵蒙山也退休了。他退得彻底,除了领工资、交党费,跟机关就像一刀两断似的。另外,好像自动换届一样,老婆任期已满,老公主动接班。操持家务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赵蒙山肩上。
张芷权力移交后,一猛子扎进社会,宛如虎入深山,龙归大海,得其所哉!何以如此?其源盖出于她的新交好友——一位气质高雅的舞蹈教练王瑾。
王瑾的父母都是从事文艺工作的职业军人。早年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都有阵营强大的文工团。团里不仅有老革命艺术家,还有从地方源源不断选拔入伍的文艺新秀。父亲是乐团的首席钢琴师,母亲则是第一把小提琴。两人珠联璧合,堪称文工团的并蒂奇葩、镇团之宝。他们对独生女儿视若掌上明珠,却从不娇生惯养。那年头,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一浪高过一浪。部队的文工团总是高举红旗,勇立潮头,去各基层部队和地方演出。他们叫女儿好好学习,长大后做医生,或者搞技术工作,唯独不希望她步父母后尘搞文艺。可是,命运却有意捉弄这对艺术家夫妇。也许源于遗传基因,也许耳濡目染受影响,王瑾偏偏能歌善舞,表现出超常的艺术天赋。尤其是青少年期间,王瑾正上初中,教学秩序发生紊乱。理想是什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无从谈起,无法追求。干脆,那就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吧!她唱歌,跳舞,自己组织文艺宣传队,搞舞台或街头演出。有一大帮热心同学追随她,她自由创作,自由发挥,忙得不亦乐乎,虽不正规却很心齐,不是专业胜似专业……
上世纪60年代末,她父母随部队来到天海。王瑾进了天海的一所重点高中。不久,她跟其他同学一样,拿到了高中毕业文凭。大学还没有招生。她不甘寂寞,又组织了一个业余文艺宣传队。父母靠部队的关系,把她送进了天海一家大型军工企业,当上了工人。因此,她能直接就业,比那些上山下乡的同学幸运多了。
在这军工企业里,她从学徒工开始当车工,搞过气焊、电焊,甚至搞过铸造、翻砂。她心灵手巧,干一行爱一行,深得领导和工人师傅们的好评。很快,因为她能歌善舞,又有组织才能,被选拔为脱产工会干部。25岁时,通过投票选举当上了这个军工大企业的工会主席。不过,她这个工会主席不讲政治。重大问题,比如工资、住房、福利等等,有党委呢。一切服从党的领导。党委叫工会干什么,工会就干什么。那时,她所做的,主要是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宣传计划生育、慰问生活困难职工、反映工人对企业领导的意见等等,更多的,也是她最喜欢的,就是排练文艺节目,利用节假日为职工演出……
王瑾的父母都是上个世纪末去世的。王瑾那相亲相爱的丈夫于1997年死于肺癌。她因军工企业重组和外迁,不到50岁就提前退休。两年前,她儿子把她接到美国安度晚年。可是王瑾不习惯那里的生活,更不喜欢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她在儿子家,好歹住了一年,又回到天海,继续过她的独身生活。凭借她依然保持的苗条身材和优美舞姿,也得益于她多年从事工会工作的组织才能,在广场,她义务组织群众,自编自教健身美体的广场集体舞、健美操。后来,在一位街道干部的帮助下,她租赁了一间厂房,稍加改造,办了个“交谊舞提高班”,招收了一批基础好,酷爱交谊舞的中老年习舞者。王瑾在广场、在培训班,成为舞蹈爱好者交口称赞的“王老师”。
她还有个相处非常融洽80多岁的老婆婆。丈夫死后,老婆婆住到二儿子家,也得到很好的照顾。小叔子一家沾了丈夫的光,从农村迁来天海,并安排在本市另一家军工企业工作。丈夫去世后,王瑾依然孝敬婆婆,经常嘘寒问暖,过年过节送钱送衣,买好吃的孝敬她。有时去陪她说话,帮她洗澡、剪发、修指甲。
回国后,有人给王瑾介绍过几个单身男人。她都拿去世的丈夫作比较,门槛很高,有的见都不见,有的因形象或性格这关过不去,不往下进行。她对张芷说:“我丈夫是老牌大学生,教授级总工程师,跟他可以比肩的单身好男人,如果有的话,早被别人抢走了。剩下的,那就没法说了。”所以她对再婚已不抱希望。她
第六十二章 王瑾老师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