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8章 薄霜不销桂枝上[1/2页]

一点芳心两处开 谁家翁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山中上阙》李咸用.诗
      一簇烟霞荣辱外,
      秋山留得傍檐楹;
      朝钟暮鼓不到耳,
      明月孤云长挂情。
      低沉的晨鼓响了十八下,紧随其后的便是万宁寺悠扬的钟声。
      “开城门了。”说罢,清婉就想从友乾的怀里出来。
      “你怎么知道?”友乾不舍得撒手。
      “多响的钟鼓,怎么,你没听见!?”清婉使劲地掰他的手指。
      “又五更了,”友乾叹息道,“朝钟暮鼓[1]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清婉又狠狠地掐了一下他的大腿,小声说:“一思一念,爱在心中,莫念藏。”
      马车沿着高梁河边上的大道一直朝东南方向走,也就一炷香的工夫,就到了和义门[今西直门],再走一刻钟,就是“西涯”了。
      从“西涯”沿积水潭的北岸,有一条斜街[今鼓楼西大街]。这条街就是京城最大的买卖市场,每逢三、八的日子便为“逢集”,到了腊月十五,进入年关,就天天都是大集了。
      斜街的繁华,有赖于两个方面:
      当初,刘秉忠在城市规划时,遵循了《礼记》“前朝后市,左宗右社”的思想,在京城的整体布局上,一切都以齐政楼[2]为中心,以齐政楼的南北中轴线为依据,皇城居中,齐政楼以北一大片区域就划成了商贾的交易之地。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了解决京城的水源问题,由郭守敬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从京北昌平县引水到大都的工程开始施工。
      从昌平县的白浮村神仙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汇集了一亩、榆河、玉泉等众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从瓮山泊经长河[高梁河]流入和义门的水关到西涯[又叫海子,明代叫什刹海],因西涯是积水之用,人们管它叫“积水潭”。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后门桥]经大都城皇城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白河,全长约164里。
      因为东西达二里之宽的西涯水域,正合适用来做南北来往商船的港口码头。于是,与通州运河相连的积水潭,就成了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总码头。
      满载着贡赋、稻米、瓷器、丝绸的货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本来到了通州就算是终点了,现在却源源不断地进入都城的中心——积水潭。
      一夜之间,积水潭就成为全国最繁忙的码头,粮船如织、舳舻蔽水,一派盛世繁华。
      工程完工时,恰逢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回大都,眼见江南粮船在西涯码头爆满了,喜出望外,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取畅通天下,惠泽大都之意。
      数不尽的物资、商人聚集于积水潭,可谓是“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树,选九州之?芬”。积水潭沿岸,船舶如云,酒楼林立,燕舞之声不绝于耳。每天,大量宫廷、民间演出活动在这条斜街轮番上演。
      大都,在大运河的开凿下,竟也热闹起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在此繁荣生长,并借由大运河宽广的河道,融入远方。
      【二】《山中下阙》李咸用.诗
      世上路岐何缭绕,
      水边蓑笠称平生。
      寻思阮籍当时意,
      岂是途穷泣利名。
      友乾从车上跳下来,走在马车的最前面,他一边溜达一边踅摸合适的物品,买到合适的就让有才往车上搬,清婉就待在车上,把买来的年货放进车厢并归置整齐。
      天,依然很暗,若不是临街商铺透出来的灯光,你还真看不清大街两旁早已布满的货摊。还好,此时赶集的人尚少,马车还能走得动,若是再晚一会儿来,就甭说是马车了,就算是人,恐怕也挪动不了几步了。
      年集里,老婆子和小孩子是最能起得早。早市上,不但东西好又新鲜,还可以随你挑随济你捡。
      有一老婆子拎着个大筐篮,身后跟着个背袋子的五六岁小男孩。老婆子最爱逛干果摊,小男孩却专挑有烟花爆竹的地方去。
      不知不觉,就逛了大半天。
      老婆子花上几个铜板买了点年糕给孩子吃,小孩吃得尤其香甜——也许他是走了很久的路,饿了;也许是不经常吃,反正穷人家的孩子吃块年糕是最奢侈的一件事。
      吃完年糕,他们来到了“书春摊”,看着琳琅满目的春联,老婆子是直摇头,看见甄友乾也在揭春联,就让他帮忙也为她来选几幅。
      友乾问:“这位大娘,你家是住几间房呀?”
      老婆子说:“我和小孙子住正屋三间,还有厢房两间,一间作厨房,一间做粮仓。”
      “哦,”友乾给她选了老媪们喜爱的吉祥话春联,如“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等五副对联,又配了六套“楣春条”。老婆子又自己选了一对门神。
      老婆子非常高兴,又请求道:“还得麻烦您这位大官人,我这春联该怎么贴,你来告诉我那小孙子……”随即又招手喊过来那小孩,“好好听着,让这位大官人告诉你怎么贴春联,可不能像去年那样,净闹笑话……”
      友乾告诉小男孩说:“想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的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清婉趴在车窗上“嘻嘻”地笑。
      友乾回头说道:“你傻乎乎的,笑什么?”
      “是我傻,还是你傻?”清婉笑道,“他要是识字,还用问你么!你讲的哪门子诗词韵律?”
      一句话,逗得卖春联的也笑了起来。
      “你又笑啥?”友乾对卖春联的说,“你就该把上下联做出标记,以便婆子们也能贴春联……”
      “这位客官说的甚是!”说罢,卖春联的就递给友乾一只笔。
      友乾问:“你给我笔干嘛?”
      清婉说:“他让你给他打个样,看看你如何标记上下联。”
      友乾接过了毛笔,“这还不简单。”他对着身边的小孩说,“我把上联给你放上面,下面的自然就是下联了。”他又把门楣联和门框两边的小联也如此放好,卷起来,找一线绳系上,在边上写了个数字“一”说,“这是屋门的,上联贴在右边门,下联贴在左边门。”
      他又把东间、西间和厢房的春联依次分好,卷起来,写上相应的数字。最后又拿起老婆子挑的门神说:“这贴门神要注意两张门上的人,脸是对着的,可不要贴反了。让别人以为,他俩打架了呢!”
      大家又笑。
      “这‘出门见喜的短春条,贴在大门对面的墙上;影壁单贴一个大福字,两边是‘迎样、‘鸿穆……这我给你和门神卷在一起。”
      最后他又嘱咐小孩,“最好是除夕上午贴,贴时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老太太又对卖春联的说:“你给我几个‘挂钱儿,也不知是不是真的能‘拒穷?”
      卖春联的拿了几个门框上贴的一种下面带穗儿的剪纸给了老婆子,说道:“只要你信,就能!”
      友乾笑道:“大娘啊,平安就是福!”又对卖春联的说,“多给大娘送福。”
      卖春联的找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福字送给了老婆子。
      老婆子高兴道:“这个我喜欢,我自己就能贴,什么正的,歪的,没那么多讲究……”
      友乾告诉她:“这福字也不是随意贴!”
      老婆子问:“不是说,这福字贴歪了,就是‘福到了了么?”
      “他们胡说,这福字贴倒的“倒”是倒掉的意思,不是到来的意思,因此倒帖福字是在倒垃圾、倒脏水的器具上用的……”
      【三】《十二月》李贺.诗
      日脚淡光红洒洒,
      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
      已就长日辞长夜。
      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再回头看那斜街,早已是人潮如流、人声鼎沸了。
      友乾赶紧嘱咐有才马上走,若再耽搁片刻,就走不出去了。匆忙路过蔬菜摊位,见大白菜修饰得像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似的,红红的水萝卜像小姑娘羞红的脸庞……
      他的眼前一亮:这个季节,能看到绿油油的黄瓜可是奇事,你看它扎煞的,浑身是刺儿,头上还带着一顶小黄帽,条条还带着晶莹的露珠。
      甄友乾上去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它们是那么鲜嫩,让他爱不释手,买了这个又想买那个。摊主们看着今天来了个有钱人,那张脸,简直笑开了花。
      紧挨着菜摊就是水产区。家家盆里的鱼虾又蹦又跳,溅出许多水。甄友乾看上了一条欢乐游动的大鲤鱼,突然一个网兜捞它上来,鱼儿奋力地挣扎着,可还是没有逃出网兜,等待着它的不知是什么命运。
    

第98章 薄霜不销桂枝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