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头,又称疙瘩茶,大多数茶友都不会陌生的一个名词,也是曾经被视之为垃圾,而今已经是普洱茶精华所在的一个另类。
为什么曾经视之为垃圾?这就要牵扯到茶头的来源。首先我们要清楚茶头是何物,它是如何产生的。大家都清楚,普洱熟茶是渥堆发酵的产物,渥堆发酵的流程中极其关键的一步就是翻堆,整个渥堆发酵过程会有多次翻堆,以保证水分分布相对均匀以及堆心温度保持在50—60c之间,保证渥堆发酵的正常进行。
堆成一堆的茶叶,撒上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然后因为酶以及各种黑曲霉、酵母菌为代表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断发生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随着时间推移,棉被下的毛茶不断的进行发酵,而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必然会产生一定热量的,同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堆子内外的温度也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堆心温度往往会超过65c,而外层的温度则明显较低,此时,翻堆的目的就在于给堆心降温,使堆心的温度不至于过高,同时给外围的茶叶升温,使其温度不至于过低。晒麦子的过程与此有相似之处,仅供参考。堆内温度高,而一些比较细嫩的原料含有比较多的果胶,这些果胶在茶叶中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分别是原果胶、果胶以及果胶酸,在整个发酵过程,由于霉菌的存在,原果胶减少,水溶性的果胶逐步增加,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茶叶中逐步增加的水溶性的果胶又逐步被释放出来,而毛茶本来就被堆在一起,加上果胶的作用,很容易就被粘在一起了。于是我们的茶头就这样诞生了。
这样诞生的茶头,注定是发酵失败的产物,发酵程度比较低,半生不熟的存在,五成熟基本就是一个上限了,说它是轻发酵都是抬举了,因为果胶的粘结作用以及茶叶的包裹作用,明显的存在发酵不均匀的现象,就像我们下速冻饺子,时间不到,火候不够,饺子就会皮熟了,而馅不熟(其实根据个人多年下速冻饺子的经验,一般馅熟了,可能饺子皮的面芯还没熟,一般素馅比肉馅更容易熟),饺子的问题就讨论到这,再探讨下去可以整一桌北方大菜了。不过作为地道的北方汉子,好吃真不过饺子。
回到我们的茶头,废品诞生了,怎么办?传统的经验就是丢弃或者人工打碎,前者是比较败家的做法,后者还是比较节俭的,压进低等级的砖头或者茶饼里面,做成迷你沱(如此完整的沱,很地道了),或者打碎了做成袋泡茶。因此以前茶头的归宿只有这些,说是珍品,精华,别逗了,谁会拿摘菜摘下来的烂叶子作珍品?茶头真正实现逆袭应该是在2005年以后,李文华(勐海茶厂的发酵师傅,后来的主拼配师、副厂长,在前面提到过)正式以其为原料制成茶砖,并在2006年正式推出了茶头砖。而老茶头这一名词的诞生,则要在2000年
第20章 知茶——另类普洱茶(一)老茶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