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天龙八部》原文:那老僧续道:“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却也并非人人皆知,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
      在一个出现突发情况;有一定人际关系冲突性的情境;或者有情感冲击的情境;或者是多人参与的场景中;甚至是独处时的个人感受等等,我们在应对这些事情时,会做出各种言行,会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或公开的,或私密的。
      这些言行、情绪有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在“知见障”的作用下,有意无意表演出的一种风格,或者说是塑造出的个人形象。
      我们既然要修心,首先就得了解自己的心理,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念头,我们都得试图找到根源和动机。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样说、那样做、那样想,那怎么可能做到我们的根本目标——掌控内心呢。
      “知见障”可以简单理解为“成见”,对人、事、物不能理智客观的分析、观察和确认其本质,而是只看到表象,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先入为主的主观理解、加工甚至是歪曲;甚至对本人的自我认知都形成固定刻板的印象,不敢也不想反思或改变;或极度的固执己见,对不同观点粗暴否认排斥等等。以上种种都是知见障的表现。
      《射雕英雄传》中的丘处机就是满脑子知见障的典范,所以鲁莽冲动,到处惹事。
      开篇时,他在躲避官府追捕途中,郭啸天、杨铁心二人邀他喝酒,他就主观认为二人是官府鹰犬,依据居然只是郭啸天会功夫。而后见杨铁心会用杨家枪法就轻易认为他必是忠良之辈,就算杨铁心确实是杨家将后人,确实是嫡传杨家枪法,又怎么能证明他本人就是好人呢?
      丘处机判断事情的标准就是他的理念、经验,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经历当然也是有限的,任何人的理念和经验都不可能是终极真理,以此为依据,那就一定会有出错的时候。越是固执越容易出错,所以丘处机后来又误会焦木大师私藏妇女,和江南七怪拼个两败俱伤。
      丘处机的知见障就是1、荒僻之地会武功的汉子就是官府鹰犬。2、会杨家枪的就是忠良。3、他亲眼看见的就是全部事实。
      柯镇恶和郭靖的知见障就是“黄老邪邪僻怪异,辣手无情”。所以在未亲眼目睹的情况下就认定江南五怪是黄药师所杀。
      《天龙八部》中丐帮一些长老和帮众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知见障逼走了自己的帮主乔峰,导致丐帮的没落。
      《侠客行》中,群豪在侠客岛上学习石壁上武功的情节,除了石破天不识字,没有被误导,其他人一概被自己的知识障碍住了心灵。
      《鹿鼎记》中,韦小宝要澄观教他速成武功时,澄观就是满脑子所知障,动不动就要练几十年,而神龙教洪教主夫妇教给韦小宝的“美人三招”和“英雄三招”,就是不拘一格,临机所创。
      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文字障,《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很多人见到过“女色”、“美色”这两个词,就把《心经》中的色,简单理解为好女色的“色”,其实《心经》中的“色”,指的是一切有形之物质。
      再比如,很多条件反射也都是所知障造成的;还有我们购买商品时,脑海中有意无意想起某品牌的印象,然后决定购买哪一种,那也是广告和媒体灌输给我们的所知障;以及两个国家民众间因为信息渠道不畅造成的互相认知上的误解等等。
      有了所知障,就像时刻带着有色眼镜看东西,看到的当然不是真相。所以《金刚经》中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破除一切心障的意思。
      我们大多数人知见障的来源,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他人(老师、亲人等等)的灌输,另一种是自我观察和经历一切生活现象后得到的经验,以及通过一切形式的文艺作品想象而得的理念。
      无论来源是什么,这些所知障如果不加以反省的话,它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了我们的人生,因为人的一生是由自己的经历组成,而一生的经历无非就是不停的做抉择,小到出门时碰到邻居是点头微笑还是视而不见,大到选择终身伴侣、工作、报考学校、专业,以及面临利益时是否违法犯罪,面对欲望诱惑时是否坚持操守等等,而每一次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影响我们生活的幸福程度。
      某些抉择更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比如某些场合为了面子,抵不过他人的劝酒,然后醉驾出事的;禁不住“朋友”的诱惑,尝试吸毒的;那些发生争执时,最终决定了不退让,拔刀相向的人,或杀死对方后被正法,或被对方杀死;比如驾车时选择了斗气别车,最终导致重大事故的等等。
      只要是经过了思考,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思考、不及深思的思考,也就是经过了“自我”的程序,那么无论是大事、小事,无论是为了感情、面子、斗气等等,任何原因做出了错误的抉择,都是因为观念的错误,也就是知见障造成的。
      为什么选择了错误的配偶,是因为你以为对方有某个或某些优点,就是可靠的终身伴侣;为什么选择了错误的专业,是因为你根据你的了解和判断,以为这个专业前景很好;为什么经不住利益的诱惑而违法或违背道德,因为你以为这眼前之利,真的是只有好处没有风险;为什么为了面子要做不情愿的事,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事,因为你以为驳了别人的面子是很严重的事,以后就不好混了,影响你的生活了;为什么有人侵犯你的利益,就一定要争斗,因为你认为,不争就代表着你懦弱了,不把这股怒火发出去就窝囊了,就没面子了。例子多不胜数,不可能一一例举,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总之就是这些统统不是必须那样选择的,而你自以为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其实就是被自己的知见障套住了,没想到挣脱,或者是没勇气挣脱。挣脱了就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了,没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智慧。
      第一次华山论剑时,洪七公认为必须杀了裘千仞,这就是错的。因为经过一灯大师常年不懈的努力,证明了即便是裘千仞这样的人也是可以感化的。但假如一灯大师不分析具体情况,就认为裘千仞必须不能杀,那也是错的,假如裘千仞当时不是悔罪,而是试图杀死黄蓉,同归于尽。那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可以杀的。所以,一切事情要具体分析,随缘任运。
      很多人决定某件事时,心中想的是:“这样的事,我父母碰到了就是这样处理的。”或者换个参考对象,就是我朋友、亲属、同事,甚至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他她们是怎么做的。所以,这个人也要怎么做。别人怎么做,和你有关系吗?你必须参照他人的做法吗?这不是一定的。
      再有一种隐性的权威,很强大,那就是“大多数人”,很多人严重盲从这个权威,就是没有自己的大脑。
      于是大家就无论是否幸福,都要按照年纪,结婚生子,朝九晚五,直至死去,就好像有个无形的剧本安排好了似的,不用思考,随波逐流的去做就可以了,而且还反对其他有勇气突破这些成规的人。
      不是说只要这样活着就庸俗透顶,而是说,你的想通透了,是你自己愿意选择这样才去做,一切得失利弊你都看透了,准备好接受任何后果而不抱怨、不沮丧、不悲伤。这样去过世俗生活才是明白人,属于大隐隐于市,红尘中修行。
      而不是糊里糊涂的,不按照“剧本”走,就茫然失措,觉得自己异类了,就莫名的害怕未知的后果;按照“剧本”走,又想不明白后果,一旦生活中出现变故,比如婚姻、工作上有了挫折,就哭天抢地。或者就是单纯的觉得生活无趣、平庸,都是你自己选的,当初你想什么来着。
      很多人一生做事,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本我的欲望影响着自我的判断,常常会做令自己后悔不已的选择。而且,由于不知事物规律的本质,无论做对还是做错,都不能有那种清醒认识自己的感觉,也就是对自己的茫然。
      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更不知道下一次会怎样做。连自己为什么活着也不清楚,更别提怎么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了,所以,碰到点挫折和逆境就长时间的走不出来,抑郁症或自杀,好些的也会长期心情压抑,影响正常生活、人际交往,或萎靡不振、积郁成疾。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一个人看不清自己,就不可能有真正坚不可摧的自信,茫然的人怎么可能自信。
      《侠客行》原文:……梅芳姑又问:“然则文学一途,又是谁高?”
      石清道:“你博古通今,又会作诗填词,咱夫妇识字也是有限,如何比得上你!”……内子一不会补衣,二不会裁衫,连炒鸡蛋也炒不好,如何及得上你千伶百俐的手段?”
      梅芳姑厉声道:“那么为什么你一见我面,始终冷冰冰的没半分好颜色,和你那闵师妹在一起,却是有说有笑?为什么……为什么……。
      石清缓缓道:“梅姑娘,我不知道。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我跟闵师妹在一起,却心中欢喜。”
      ……闵柔将头靠在石清胸口,柔声道:“师哥,梅姑娘是个苦命人,她虽杀了我们的孩儿,我……我还是比她快活得多,我知道你心中从来就只我一个,什么都够了。咱们走吧,这仇不用报了。”石清道:“这仇不用报了?”闵柔凄然道:“便杀了她,咱们的坚儿也活不转来啦。”
      生活中类似梅芳姑的知见障就多不胜数,无论男女都会犯这种错误,那就是以为自身某些外在条件优越,就在感情中占优势,其实有时候,种种的“优势”抵不过开心两个字。
      还有一种知见障就是,认为只要自己对某人付出了爱,对方就应该回应、回报你的爱。这是最害人的一种知见障,造就了无数的为情所伤的“痴情人”,更恶劣的就是为情杀人或自杀的。如同何红药对金蛇郎君,李某愁对陆展元。
      其实,无论你多么深爱对方,和对方是否

第七章 破除知见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