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三章、追本溯源[1/2页]

掌控内心之戏说金庸心理学 诸法空相.CS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六哥:“现在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吧,别再东拉西扯了”。
      我:“好,那就回答你,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自我欺骗。
      这个判断标准就是心态。就是在面对人和事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的平常心,有没有心行相悖,有没有双重标准。
      说白了就是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否一致,再深一层就是表意识的念头和潜意识是否一致,两者不一致就是自我欺骗。
      比如你前面说的给领导送礼的例子,如果送礼人心里想的确实是随顺众生,那么即便暂时做不到,但以后他坚定的去做,那就不是自欺。如果只是为了利益和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对领导只有鄙视而无宽容,也不打算宽容,并且认为随顺众生是懦弱,是荒谬,根本就不打算学习。那就是自欺。
      要知道自己的真实心态,就要靠我前面说过的三大绝技之一的追本溯源,一时无法迅速追溯本源的,还可以配合逻辑穷尽来使用。
      追本溯源的意思就是,自己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言行,都要一路深挖找到它的根源,它的真实动机,它的起因。若涉及童年至今的某个经历,也要一一回溯,绝不虚饰、绝不逃避、绝不放过,也就是深度反思。
      我还得手机搜一下给你看,俄国司机太多了,不是这个司机就是那个司机,搞得我都记不住原名了。
      你看啊,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里说:‘每个人都会记得,有的事是他不能对别人说,只能对朋友说的。有的事藏在心里,连朋友都不能说,只能对自己悄悄地说。但是,有的事连对自己说都很可怕。每个正派人都有一些这样的事情藏在心底。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啊,谁都有些念头,跟谁都不敢说,这倒也没什么大问题,说出来还有可能污染他人的心灵呢。
      问题在于,做为一个主动修心的人,就绝不能不敢对自己说。一定要用最大的勇气面对自己,把自己心灵深处,最自私、最阴暗、最残忍、最暴戾、最猥琐、最肮脏、最变态、最懦弱、最无耻、最狠毒、最卑鄙的一切念头都要翻出来。
      《四十二章经》,就是鹿鼎记里大家都要争的那本。里面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你就把这个‘道,理解为宇宙人生的真相吧,为了追寻真相,就得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有了这种勇气,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就能毫不回避。
      一个人是真的心理强大,还是自称心理强大,那就要看他有没有平常心。追本朔源一下就知道了。
      面对财富名利,是真的可以淡然处之,还是只是因为得不到,所以号称淡泊名利,这个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面对比自己有钱有权的人是什么心态,表面如何淡定做不得准。主要是心理状态,有没有卑或者亢,无论是卑还是亢,那都是假强大。
      不该自己得到的,违法违规、违背情理的名利,送到面前动心不动心,能不能果断拒绝,毫不后悔。
      想得到某人某物,却得不到时,有没有为了面子,故意说自己根本就不想要,压根就没放在眼里,故意贬低想要的人或物。
      失去所珍视人或物的,明明很伤痛,却为了面子故意说,自己压根就不在乎。
      如果得到了名利,能不能驾驭权和钱,不因为钱权迷失本性,这些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就是假的。面对美色,也是如此。包括面对亲情爱情的得失,甚至生离死别,能不能做到平常心,种种情况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心理强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必须对自己绝对真诚。
      再有就是,修心的人,必须反思的一件事,你修心究竟是真的为了追寻真相,还是为了附庸风雅的玩票。
      是不是利用修心这件事,自我欺骗。告诉自己说:我不是个庸庸碌碌的俗人,我能认清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以此来获得高人一等的道德感,表面上宽容谦恭,心里想的是:我是何等样人,怎能和你们这些俗人计较。这种修心,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自我欺骗,表面越是谦恭平和,内心越是傲慢自恃。
      刚才我说自古以来的人,就不停的自我欺骗,很多古时候的文人就是这么干的。
      未进入体制内的时候就自命清高,说名利于我如浮云;心里却时刻期盼着,游说万乘苦不早;一旦体制内向他招手了,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得意时儒家、法家;失意时就寄情于山水诗文或佛家、道家。
      总之就是,对名利有迫切的渴望,却常常得不到,又不肯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把失败推到外界原因。官场不可能没有奸臣,抱有这种幻想就是幼稚,能在腐朽黑暗的官场游走,又不失正道,能完全驾驭名利权势,不被其迷失本心,比如王阳明,这才是脚踏实地的强者。
      当然,也不是说只有做官成功了才是心理强大。如果最终能真正看破名利,再无留恋,那也是一种强大。或者真的不是为了名利,确实是一心为民请命,这也是一种强大。再或者如同庄子一般,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做那庙堂上的神龟,请他做官也不去,这也是一种强大。
      我得声明一下啊,我可不是对这些诗文的原作者有什么意见,他们的真实心态如何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借这些诗的字面意思来举例。后世有很多人玩的就是这种套路,用这类理念安慰自己。
      我本人年轻时也用过,当年我酗酒的时候,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徦颠佯狂发泄情绪的时候,就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无心工作的时候就是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被父母指责一事无成时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反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的反的,激励的、退隐的、逃避的、豁达的、狂放的,各种人生态度一应俱全,只要稍微读几本书,什么角度的理论支持都找的到。
      你不是说,我无论做任何事都能找到完美的理论支持吗,当年我真就是这样,套路玩的炉火纯青。万幸的是,我内心深处还是比较清醒的,知道这些不过是自欺,没有长期沉溺,更没有当真,只不过用来反击他人带来的压力而已。
      修心的路上,有一种人的心态是阻难比较大的,就是某些文艺青年和类文艺青年,可不是全部啊。
      说是青年,其实也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有这种心态的就是文艺青年。敏感、自恋、自恃才情、我执特别强,感性严重大于理性,看不清现实,经常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名利有渴望,却不愿承认在世俗层面上的无力,痴迷于文艺作品塑造的理念,并且生搬硬套在生活中,时刻表现着愤世嫉俗,却暗中渴望着大众的认同,这些特点占了大部分的话就可以算是文青了。
      即便主动修心或者信奉宗教,其发心也有偏差。在某些文青那里,所有的修行都是在增加我执,愈发的自我膨胀,将自我与他人隔绝开。因为“我”和“你们”不一样,众生皆醉我独醒,“你们”是俗人,“我”是智者。
      于是开始对他人指指点点,有些才情的就会通过自己的诗文表现出来,自尊心得到了巨大满足。却不知道,宗教的根本目的不是逃避痛苦,而是找到痛苦的根源并且直面它,解决它。结果一定是平静愉悦的,但过程是曲折的,要彻底认清自我的更是有痛苦阶段的。
      然而,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认知不清,名利、情感等想要的太多,不但想要,还必须要高质量的,而能得到的和想要的总是存在巨大差距,于是这种冲突在内心中时刻激荡,痛苦也就不断。然后他们还会自欺,把这种痛苦也当作是荣耀,认为只有思想深邃的人才会痛苦,庸人是不配拥有这种痛苦的。却不知真正的智者早已解决了这种痛苦。
      所以,自古以来的文人、诗人,文青气质过重的,把自己逼疯、逼死、或郁郁而终的不在少数,三毛、顾城等等,就是范例。林黛玉更是毒害了一大批人,现在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把爱情看的无比重要,无比美好,动不动就为了爱情要死要活的人,还偏偏以此为荣。
      大部分情歌和言情文艺作品都在传导一个理念,就是人必须要依靠另一个人的陪伴才会快乐幸福,否则就凄楚哀怨、寂寞孤独,就是生活不幸。这严重削弱人的独立精神,

第二十三章、追本溯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