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章 色即是空缘生灭,七情六欲真性情[1/2页]

古来万事东流水 梁道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
      梁州,天华城,皇宫。
      话说李元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李安等人,并想出一个算不上光明磊落的计划,当然没有人会管这个。不过此计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实现,直到周河告老还乡。
      周河虽然算是李安的对头,一直在朝中与李安明争暗斗。但两人及任维也是朝中元老,同是权臣,是保守派,也是一同对抗李元改革变法的同盟。但周河此时选择隐退,无疑是对李安等人的一个重沉重打击。事后,李安曾想,是否也该及时隐退,明哲保身呢?也许李安真的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他不是周河和任维,周河和任维虽然也是权臣,明里暗里也作了不少恶贯满盈的事,但他们都不曾犯下三大禁忌——暗杀朝中重臣,勾结地方将领,利用江湖势力。李安也知道,一旦自己倒下,自己身后众人都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坚决不退。
      可能李安不知道,就在周河向李元呈上告老的奏折后,李元曾想过如果李安等人也如此,他可以网开一面。但在周河告老并得到允许且离开京师回乡后半个月之久,仍未见李安有此意图,因此才使得李元痛下决心除之。
      事情发生的很快很急却很顺利,一是李元不仅大权在握且准备充足,二是李安等人毫无防备,三也是最为致命的是李安手下等人似乎也察觉到此事会发生一样早已抱定自保的心思,所以根本没有做抵抗便主动投诚并争相做人证。就是这样,在李元安排下,以李安蓄谋造反为由强行攻入丞相府并捉捕李安等人。虽然李元并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证明李安等人谋逆,但有其不少手下供认罪状,因此定了李安结党营私、谋杀朝廷重臣、买凶杀人等数条重罪,被判处斩立决并株连三族(此等大罪应判株连九族,但李安和李元算是同族近亲,不过较为疏远,因此判处株连三族)。
      虽然涉案人员大多数已经捉捕归案,并且已经判决,但执行情况不一。除李安与其亲属外其余涉案人等根据罪证及认罪情况或判斩首、发配、收监、杖责、罚金等,皆是立即执行。并非李元不想马上处决李安等人,只是此案还涉及到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于蓝。当然,李元并不能处罚于蓝的,毕竟他的确没有涉案,只是要考虑于蓝的感受吧了。而且朝中许多老臣也给予李元很多压力,原因是李安不仅是三朝元老,于内于外皆立有大功,且还是先帝太师,不可轻易杀之。但李安是所有罪案的主犯,不判或轻判,又或判而不行,皆不足以服众。所以,李元也是十分头疼。
      “皇上,此事涉及于蓝及其妻子,还望皇上慎重。”见李元犹豫不决,一大臣私下对李元说道。
      “朕明白。”
      “皇上,虽然李安罪重,但其终究是先帝太师,且于国有功,不可妄杀之。”又一大臣私下对李元说。
      “皇上!”就在李元看着一位来劝解的大臣离开后,陈允文请见并进来对李元说道。
      “你不会也是来给李安求情的吧?”李元还不待陈允文开口便直接问道。
      “并不全是,臣只是为皇上着想。变法改革已行全国,朝廷上下莫不以皇上为尊,于蓝功高且手握重兵镇守边塞不可伤其心,李安三朝元老且为先帝太师劳苦功高不可伤其性命,既然权臣渎吏尽除,何必自损威名孝义?”陈允文似乎早有所料,因此缓缓道来。
      “那你说,该怎么办?”听此,李元也是十分认同,但心中觉得不惩治李安等人又耿耿于怀,说道。
      “加封于蓝,削其妻为民,发配李安及其亲属于边塞。”陈允文毕竟跟随李元多年,心意早已明白,说道。
      “发配?那就这样办吧。”对于前面两个建议李元并没有异议,只是觉得李安不死还是心中过不去,但细想还是批了。
      虽然李元此番变法改革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法案和刑律,去掉了许多株连和连坐的判罚,但李安这罪不在之列,所以孙雅芳还是受到株连。但因其身份,并未加罪,只是削为平民(当初李元将孙雅芳赐婚与于蓝,行的是公主之仪,虽未封赏,但也是人尽皆知的)。至于加封于蓝更多的只不过是安抚,还有稳定边防。
      李安等人伏法的消息和李元加封于蓝的圣旨几乎是同时到达塞上城。
      (2)
      刘州,塞上城外,望青山。
      话说,于蓝突然放下手中的“不争”,面对无敌霸道且凌厉的锋芒,仅以指剑相迎。两者只在空中接触了一瞬间,无敌便感到一股无匹巨力,下一瞬间“执念”被生生震断,而无敌直接口吐鲜血倒飞出去。
      这结果,这结果似乎出乎于蓝和无敌的意料,但的确发生了。无敌的下场并不比“执念”好上多少。被巨力震飞倒地后,体内五脏六腑皆有破裂,七经八脉伤断无数,内力几乎全失,再无力气爬起。至于于蓝,不但没有增添伤势,反而感觉先前的伤害大减,内力更是远胜从前。于蓝将内力运行周身一遍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内力层次提升了无数,按照《一气万流》的说法不但已经超凡入圣,更是达到了第八境——凌云。而无敌的内功境界应该相当于初入“圣境”,处于飞升境,尚未达到破空境,自然而然不是于蓝的对手。“圣境”之后每一阶都是巨大的差距,何况相差两阶之多。传说凌云境可以强行吸纳自然灵气瞬间转化为自身内力,而最高的惊天境更是可以炼天为气。当然,于蓝甚至还不知道刚刚一幕算不算是呢。不过这些都不是于蓝所关心的。是时候结束一切了,于蓝向着身负重伤的无敌走去。
      可能连于蓝自己也不知道,他刚刚随意一指便是这世间最强的剑法。虽没用剑,但这不是更合“心剑无形”之意吗?
      “杀了我吧,你就赢了。”无敌见此并没有害怕或紧张,喊道。
      于蓝什么也没说,只是继续走近无敌并伸出手掌,见此无敌紧闭双眼。只见于蓝将手掌轻轻按在无敌后背,一股内力由手掌注入无敌,并行遍周身。无敌只感到身上的痛苦减轻了不少便睁开双眼,似是不可思议地看着于蓝,忍不住问道:
      “为什么?”
      “胜负已分。”
      “既然胜负已分,那你就应该杀了我。”
      “那是前辈的胜负,不是我的胜负。前辈的“执念”已断,前辈也该放下心中的执念了。”又注入一股内力,确保无敌无性命之虞后才撤回手掌并站起,然后说道。
      “你”
      “我虽能保住前辈的性命,但恐怕日后前辈武功和内力都会大减,甚至全失。”于蓝也不管无敌想说什么,自说道。
      “对于一个练武之人而言,武功和内力就是一切,比性命还重要。”
      “对我而言不是。既然胜负已分,晚辈就此告辞了。前辈还是在此休息几天再走吧。”
      于蓝收起“不争”,说完,头也不回,径直走下山,望塞上城走去。
      无敌虽然凭借于蓝的内力活了下来,但武功和内力远不及从前。加之“求仁得仁”终于得尝一败,无敌选择回到深山隐居终老。这都是后话,不必细说。
      (3)
      话说于蓝面临生死,终于同时领悟到“返璞归真”和“心剑无形”的真意,内功修为突破凡境,超凡入圣,以无形“指剑”击败了无敌。当日便赶回塞上城,先是与许康及梁信等人打了一声招呼,使其安下心来,然后才回府。
      “怎么回来?”孙雅芳见于蓝回来心感奇怪,问道。
      “突然不想去了,所以就回来了。”于蓝随意答道。
      虽然于蓝随意答道,但孙雅芳却没有怀疑,或者说她更愿意相信这个回答。重要的是于蓝不走了,至于理由并不是最重要的。
      就在于蓝回来几天后,李安等人造反败露被捕入狱之事传到塞上城,传到于蓝和孙雅芳耳中。孙雅芳自然是不相信,但她知道绝不会是空穴来风的,于是整天变得惶恐不安,幸好有于蓝在身边安慰。其实,于蓝更不相信李安会谋反,毕竟以李安的身份和实力,缺的不过就是一个名位吗?李安如此聪明之人,不可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所以于蓝猜测应该是李元下手对付李安了。
      就在李安之事传到塞上城的第二天,传旨的钦差也来到了。
      其实在传旨的钦差距离塞上城还有百里,于蓝等人便已经收到消息了,只是装作不知罢了。钦差并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一千兵马。但是这一千兵马却被梁信以安全为由拒之城门之外,钦差不得已只好独自进城传旨。
      钦差刚到于蓝府门前,于蓝便领着孙雅芳出来迎接。钦差并没有进府,而且匆忙宣完圣旨便离去。圣旨,一是提到李安等人谋反已判罪并发配岭南,说明于蓝并不知情且无关联,但将孙雅芳贬为平民,二是于蓝军功卓著加封王爵,号为“塞北郡王”,并改塞上城为塞北郡(目的显然是为了区分与塞上王李协的不同)。
      孙雅芳对于自己被贬并没有在意,只是听到外公和父母等人发配岭南,在钦差尚未走远便忍不住哭了出来。于蓝先将孙雅芳扶起并安慰道:
      “此事显然是皇上有意为之,不过得以保全性命已属万幸。”
      “夫君”孙雅芳用央求的眼神看着于蓝,说道。
      虽然孙雅芳并没有说出来,但于蓝已经明白,只是淡淡的说道:
      “此事是皇上有意为之,他欲掌权必除元老权臣,非我之力可改。此次发配或许是一件好事,算是保全了性命。”
      当然,于蓝这话算不上真心实意,但又有一丝真实。那就是李元之心确实不可改。
      听后,孙雅芳并没有说话,只是紧抱于蓝,埋头痛哭。
      “还有,皇上加封我王爵不过是为了安抚我,也是想让我们不要多管此事。”于蓝继续说道。
      虽然孙雅芳还是放不下,但她也是明白事理的人,她知道自己没有选择,更没有能力。而且亲人性命无虞,所以只是伤心和担心数天,不知不觉便恢复以往,至少表面是的。
      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于蓝都和孙雅芳在一起,几乎是寸步不离,两人倒也像是往日寻常夫妻般生活,并无大事。突然一天,再次传来关于李安的消息,李安在发配岭南的路上死于疫病,终年六十七。加上天地人三寿,享年可算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李安也算善终了。听到李安的消息,于蓝除了心中舒了一口气,并没有喜悲。死者已矣,无论是父母亲人,还是李安,都安息吧。而孙雅芳听到这样的消息却立即晕了过去,幸好于蓝时刻不离,忙是扶着孙雅芳并带到床上休息。
      (4)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新的一年,春暖花开。
      孙雅芳在于蓝劝慰下,终于是放下了对李安死的难过与愧疚,还有对父母的思念。
      虽然李安之事及其亡故算是暗合于蓝当初想要借助李元和变法改革之事,除掉李安,但于蓝却感不到一丝快感。也许有许多人会觉得为父母报仇是身为人子该尽之责,是人之常情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呢?以暴制暴、以杀止杀显然是无法换来死者苏生的,也无法化解仇怨。更何况如果我们都是这样的人,那不仅有违律法,也是推自身走向仇恨的深渊。其实,于蓝要的不过是李元为代表的朝廷及律法可以惩治李安,告慰自己的父母罢了。得知李安死后,于蓝想起了当初师父当然给自己的三个锦囊,第二个就是在“报仇”以后开启的。于蓝找出锦囊并打开,只见两个字——“悦否”?的确,于蓝虽然深感轻松,毕竟父母之仇算是报了,但却没有丝毫感到喜悦。有时候不但是于蓝,也许天下之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谁才是我们最值得珍重和保护的呢?父母?亲戚?朋友?妻子?还是儿女?可能这本来就没有答案,所以我们有时候真的很烦恼——不管你能力多强,拥有何等名位,多少金钱。
      现在,于蓝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守候“眼前人”。江湖之阔已不关己,天下太平刀锋深藏,于蓝心想从此应该和孙雅芳长相厮守直到天荒地老了。虽然于蓝这样想,而且江湖的确无事,天下也算太平,但李元还没忘掉于蓝。
      一日。
      于蓝和孙雅芳及几个孩子像往常般在一个院落中嬉戏、玩闹、共聚天伦,突然下人前来报称,皇上圣旨到。于蓝与孙雅芳一同前往接旨,从圣旨中知道:
      东升国刚遇上千年难遇的地震,无数房屋坍塌、死伤无数,加之大李自李元改革变法以来国力日强、四海升平,欲与大李结盟,永交秦晋之好。并开通边境,允许两国商旅自由来往、互市通商。然后东升国又选一公主嫁与皇上李元,送亲队伍此时已经进入大李国境,命令于蓝前往迎亲。
      虽然很多人或许不明白为什么要一个远在千里的戍边郡王前去迎亲,但于蓝还是猜到几分的。李元不过是想利用于蓝的威名震慑一下周围各族和诸国,毕竟此次不仅是和亲,还是两国结盟。
      于蓝自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答应。
      “东升国公主?”于蓝回想起当初那个前来刺杀自己的自信、可爱但又有些愚笨的东升国月亮公主,露出微笑,默念道。
      想到这里,于蓝突然好想再见见当年那个与自己有些暧昧的月亮公主。当然于蓝也知道,东升国不止一个公主,不一定是她。而且,此次和亲的人是李元,所以于蓝心中更不愿是她。
      “王爷,请您马上准备,随下官启程。”等于蓝接过圣旨后,传旨的官吏再说道。
      “这么赶吗?”
      “送亲队伍已经进入我大李国境,不出一个月便达到京城,我们还要先回京城,再去迎亲,这一来一去,最少也是二十天,确实是刻不容缓。下官前来传旨也是丝毫不敢迟延,马不停蹄,足足跑死了三匹马。”
      “好吧,我这就去准备,一炷香之后便随你回京。”
      “帮我准备一些换洗的衣物就好。”于蓝回头对身边的孙雅芳说道。
      (5)
      待孙雅芳准备好一切交给于蓝并对其说:
      “此次虽不是出征,但还是要处处留意、万事小心,保重身体”
      对于孙雅芳一贯的“唠叨”,于蓝早已习以为常,却又没一丝厌倦,还感到阵阵暖流。
      人们很容易忘却难些反复的、一如既往的关心我们的人,听倦了简单、淳朴但深情的叮嘱。但显然于蓝不在此之类,又或许是因为于蓝曾经的经历吧,此间不必细究。
      于蓝也回应数句离别该有的关心话语,并深拥片刻、轻吻其前额。一切话语比不上一个重复上千万次却又不抗拒或厌倦的动作。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悲愁两心知。
      于蓝作别孙雅芳后便出门找到门外等候的传旨官吏一行。
      “等等,王爷!”为首的传旨官吏见于蓝到来,便上前低声说道。
      “何事?”见此,于蓝也低声问道,显然有事。
      “下官身上还有皇上给王爷的密诏。”
      “哦?那就拿出来。”
      “此间人多不便,皇上曾经叮嘱下官要谨慎,不可泄密。”
      “那我们先找一架马车,坐着出城,然后再骑马回京。”
      “王爷高明。”
      于是于蓝吩咐府中下人准备马车。
      马车上,只有于蓝及传旨官吏,其余随从皆在外。待马车行走起来后,传旨官吏便从身上取出一封信,并交给于蓝。
      于蓝接过并打开细看:
      你我君臣二人,虽未深谈,但神交已久,朕早已视你如知己。大李与东升国结盟乃两国百姓之幸、社稷之福。朕虽驽钝,但此事可行之亦必行之。东升国国君为加固联盟,特意选取一适龄公主和亲、下嫁于朕。此虽好意,但奈何朕之皇后非一般女子,仅许朕纳娶十人。现已有贵妃两人,妃四人,美人六人,已超过十人之数,决不可再纳娶。加之此公主乃异邦化外之人,与我大李风俗、习惯不同。但此事又不可推却,所以朕希望爱卿可以为朕分忧。一则爱卿已封王,可算王族,门当户对。二则爱卿武功盖环宇,非那些饱食终日的藩王可比,气度相对。三则爱卿只娶有一妻一妾,现一贬一故,应该再娶,开枝散叶。
      看毕,于蓝只看出李元畏妻、推脱、虚伪,还有“坑害”。自己不娶,不敢娶,却还要自己娶。先不说怎么向孙雅芳那交代,先说说自己接受不接受得了。当然,这些话和埋怨,于蓝自然是不敢说出口的。而且,他也只好答应,见一步行一步。
      “王爷,皇上吩咐,看完马上销毁。”见于蓝看完并放下,传旨官吏却不敢偷看一眼,忙是说道。
      “我明白了!”
      出城后,全部换上快马,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京师。
      (6)
      梁州,天华城。
      话说李元传旨于蓝“替自己”前往迎亲,实际上是给于蓝“赐婚”。不过于蓝也不得不答应并赶回京师。回到京师后,于蓝也不敢多做休息,便匆忙进宫面圣。
      当于蓝在“御书房”见到脸色有些凝重的李元的时候,心中涌出不少疑惑。而李元见于蓝进来,先是命令所有奴仆退去房外,然后才对于蓝说道:
      “爱卿总算来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坐!”
      李元示意于蓝坐下后,自己却陷入沉默。见此,于蓝忍不住问道:
      “不知道皇上有何烦忧,微臣可否为之分忧?”
      “你先看看这密函。”过一会,李元拿出一封密函递给于蓝并说道。
      于蓝接过并打开:
      东升国公主刚进入大李国境后,当晚于郭州泰山城附近自缢身亡。臣不知所措,深知此事甚为紧要,不敢妄自决定,特禀告吾皇。
      “这是郭州将军沈驹派人八百里加急送来的。”还不待于蓝看完,李元便说道。
      看到这样的消息,于蓝心中也是有些许吃惊和害怕。一个身份如此尊贵的人,居然会选择在出嫁的路上自杀。而且这事很可能引起大李和东升国的战事。不过,于蓝心中似乎又觉得轻松许多,毕竟不用再娶。
      “此事可有其他人知晓?”于蓝想了一会,问道。
      “沈驹向来办事稳妥,他那边自然会处理好,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传出消息。京中就你我二人知晓。至于东升国那边,朕也不敢保证,毕竟送亲队伍走丢一两个也不容易察觉。”
      “公主死于我国境,不论何种因由,理亏的终究是我们。此事必须当机立断,马上处理,否则可能激起两国战事。”
      “朕也是这样的想的,但朕不能出面处理。此事全权交由爱卿处理。还有,朕在先前给你的密诏中已经说明,此公主本来赐予你的。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朕也是为难。”
      “难道这公主是听到了皇上将其赐予微臣的消息,才”
      “这不可能,此事朕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朕本来打算等公主到京以后才宣布的。”李元马上打断于蓝,说道。
      “不管如何,

第31章 色即是空缘生灭,七情六欲真性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