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农科院大会议室的窗户全部敞开,却仍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电风扇在角落里嗡嗡转动,吹不散凝重的空气。
     气象局的杨工程师指着墙上的天气图,声音沙哑:34;未来三个月,黄淮海地区降水量预计不足往年三成,部分地区可能绝收。34;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方稷盯着地图上标红的干旱区域,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那里有上千万亩刚刚播种的冬星小麦。
     林副主任率先打破沉默:34;现有的抗旱措施有哪些?34;
     34;深播、覆膜、保水剂。34;陈雪翻着资料,34;但这些只能应对普通旱情......34;
     34;不够。34;方稷突然站起来,走到黑板前,34;这次是系统性干旱,必须启动应急预案。34;他抓起粉笔快速写下几个关键词:蜡质基因、轮灌制度、病虫害预警。
     34;云南样本!34;郑国栋猛地反应过来,34;那种带蜡质层的野生麦!34;
     方稷点头:34;蜡质层能减少水分蒸发,如果能把这个性状转育到冬星上......34;
     34;来不及。34;农业部的老专家摇头,34;育种至少需要三年。34;
     34;不一定。34;方稷翻开笔记本,34;郑教授上次来信提到,云南野生麦的蜡质性状可能是单基因控制,如果找到分子标记......34;
     林副主任敲了敲桌子:34;说具体方案。34;
     34;分三步走。34;方稷竖起手指,34;第一,立即筛选现有冬星中叶片蜡质较厚的株系,扩大繁殖;第二,在重旱区推广39;坐水播种39;技术;第三,建立病虫害联防体系——大旱之后必有大蝗。34;
     会议结束时,窗外突然滚过一道闷雷。众人抬头望去,天空依旧晴朗无云。
     实验室里,方稷和团队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八个小时。桌上堆满了麦苗样本,每株都被编号标记。
     34;第七十二号,蜡质厚度0.3微米。34;陈雪对着显微镜报数,声音疲惫。小王立刻在登记表上记录下来。
     方稷揉了揉发红的眼睛:34;还不够。云南野生麦的平均蜡质层是0.8微米......34;
     郑国栋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保温桶:34;食堂熬的绿豆汤,都喝点。34;他凑到显微镜前,34;有进展吗?34;
     34;找到几株0.5微米的。34;方稷接过绿豆汤一饮而尽,34;但性状不稳定。34;
     突然,实验室的电话刺耳地响起。陈雪接起来,脸色骤变:34;什么?......好,我们马上过去!34;
     34;怎么了?34;方稷放下试管。
     34;河南安阳试验田出现异常!34;陈雪抓起外套,34;有部分麦苗在干旱条件下长势反常的好!34;
     吉普车在龟裂的田间小路上颠簸。方稷透过车窗望去,大片的麦苗蔫头耷脑,唯有一小块地里的麦子挺拔翠绿。
     地头已经围满了人。当地老农张满仓蹲在地里,正用手掌摩挲着麦叶:34;奇了怪了,同一批种子,就这块地的苗子精神!34;
     方稷快步走过去,摘下一片麦叶对着阳光观察——叶片表面泛着明显的蓝灰色光泽。
     34;蜡质层!34;他声音发颤,34;测量过厚度吗?34;
     安阳农技站的小刘摇头:34;没设备。但我们做了对比实验,34;他指着旁边的两块小田,34;同样的浇水次数,这边的苗子比普通冬星节水30%,产量预估高15%。34;
     方稷立刻蹲下身挖取土样:34;这块地往年种什么?施肥情况?34;
     34;去年休耕。34;张满仓回忆道,34;前年

第39章 抗旱大会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