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挂在济世医馆的药圃枝叶上时,洛风已经带着洛羽和阿明在翻晒陈皮了。金黄的果皮在竹匾里舒展着,阳光一照,透出琥珀色的光晕,那股醇厚的药香混着秦慕伊熬的小米粥味,在堂屋里漫开来。
“昨天讲了治急症的痢疾药,今天来说说调理脾胃的家常药。”洛风用竹耙子拨了拨陈皮,“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闹肠胃毛病的?但脾胃病不像痢疾来得凶,得慢慢调,这几味药你们得记牢了。”
秦慕伊端着粥碗出来,手里还捧着个陶盆,里面栽着株绿油油的植物,叶子像羽毛似的分成好几对,顶端还顶着串白色的小花。“先从最常用的白术说起吧。”
白术:健脾的基石
洛羽凑近陶盆细看:“这叶子跟我在后山见过的野蒿有点像。”
“确实是菊科植物,不过这是栽培的白术。”洛风掐下一片叶子,“你们瞧,茎是直立的,能长到一米多高,基部木质化,有点像小灌木。叶子是互生的,3到5深裂,边缘有锯齿,叶面绿色,背面带点灰白色的绒毛。秋天开的花是紫红色的,像个小绒球。”
他指着药圃角落:“白术喜欢凉爽的气候,怕高温多湿,咱们这秦岭北麓的坡地最适合种。它的根茎是块状的,肥厚,有点像生姜,但表面是灰黄色的,有瘤状突起,断面是黄白色,质地坚硬,闻着有股清香。”
阿明在本子上画着根茎的样子:“洛先生,白术健脾到底靠什么成分?”
“这就要说到它的化学成分了。”秦慕伊放下粥碗,语气认真起来,“挥发油是白术的核心成分,像苍术酮、白术内酯A、B、C,这些物质能促进胃肠蠕动,还能抑制胃排空过快,对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有效。还有多糖类,比如白术多糖,能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胃黏膜。另外,它含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像铁、锌、锰,都是脾胃运化必需的营养物质。”
洛风补充道:“白术性温,味甘苦,最擅长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咱们常说‘脾虚湿盛,就是吃不下饭、肚子胀、大便稀溏、四肢乏力,这时候白术就是主药。用量一般是6到12克,炒过之后健脾的力道更强,生用则偏于燥湿。”
茯苓:渗湿的妙药
“光健脾还不够,湿气重了得排出去,这就少不了茯苓。”洛风从药柜里取出一块白色的块状物,表面有点皱,断面很细腻,像被磨过的玉石。
洛羽摸了摸:“这不是长在土里的吧?看着不像植物的根。”
“好眼力。”秦慕伊笑了,“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真菌,有点像蘑菇,但它的菌核埋在地下。咱们入药的就是这菌核,按颜色分白茯苓、赤茯苓,里面的芯叫茯神。”她拿起一块带皮的茯苓,“你们看,外面的皮是黑褐色的,粗糙有皱纹,里面白色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断面平坦,嚼着有点粘牙。”
“它生长在松树多的山林里,尤其是马尾松、赤松的根际处,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洛风说,“以前采茯苓得靠经验,现在咱们医馆后面的松树林就种了一片,秋天就能采。”
说到成分,秦慕伊翻开药书:“茯苓的主要成分是茯苓多糖,含量能到70%以上,这是它调节免疫、保护胃肠黏膜的关键。还有三萜类化合物,像茯苓酸、去氢茯苓酸,能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另外,它含的甾醇、卵磷脂,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所以茯神还能安神。”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渗湿、宁心安神。”洛风强调,“它的妙处在于‘渗湿,就是让湿气从小便排出去,又不损伤正气。比如有人吃完饭就肚子胀,大便不成形,早上起来眼皮肿,茯苓就很合适。常和白术配伍,白术健脾,茯苓渗湿,一补一利,相得益彰。用量是9到15克。”
陈皮:理气的老将
洛羽这时指着竹匾里的陈皮:“爹,这橘子皮晒这么干,真能治病?”
“别小看这陈皮,越陈越好,三年以上的才管用。”洛风拿起一片,“它是芸香科植物橘的成熟果皮,新鲜的叫青皮,成熟的叫陈皮。你们看,外面是橙红色或红棕色,有很多小油点,里面是黄白色,有筋络。质地脆,容易折断,闻着有股浓郁的橘香。”
秦慕伊补充道:“橘子在咱们南方各地都有种植,四川、广东的陈皮质量最好。收集果皮后要晒干,还要经常翻晒,不能发霉,存放的时间越久,辛辣味越淡,药性越平和。”
“成
第745章 穿越之济世医馆的脾胃药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