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十六国血火交织的乱世画卷中,徐龛的名字犹如一抹诡异的墨迹,既折射出时代的动荡,也勾勒出人性在权力与利益间的扭曲。这位以泰山为跳板崛起的将领,在东晋与后赵两大强权的夹缝中反复横跳,最终以被擒杀的惨烈结局,为这段充满背叛与征伐的历史写下注脚。
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八王之乱的硝烟尚未散尽,匈奴刘渊已在并州举兵反晋。此时的泰山郡,这座北倚黄河、南控江淮的战略要地,正孕育着一股新的势力。徐龛出身泰山豪强,凭借家族在当地的威望与经济实力,迅速招募流民组建私兵。他以泰山险峻的山势为屏障,修筑坞堡囤积粮草,短短数年便掌控了周边数县的军政大权。当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室时,徐龛敏锐察觉到这是提升政治地位的良机——东晋朝廷急需在北方扶持代理人,而他手中的武装力量正是谈判筹码。
永昌元年(322年),徐龛接受东晋册封,获任泰山太守。这一任命看似是君臣相得的佳话,实则暗藏危机:东晋仅能通过诏书给予名分,无法提供实质性军事支援;而徐龛既要抵御后赵南下,又需防范周边其他武装势力的觊觎。这种脆弱的政治联盟,从一开始便埋下了背叛的种子。
太兴二年(319年),后赵石勒在襄国正式称王,其麾下的羯族铁骑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徐龛的泰山领地正处于后赵南侵的必经之路,面对石勒派来的使者,他陷入了利益权衡:东晋的“空头支票”与后赵许诺的实际利益形成鲜明对比。更关键的是,后赵军队在青州之战中展现的强悍战力,令徐龛意识到仅凭自身力量难以抵挡。
这场政治豪赌中,徐龛选择背叛东晋。他不仅将泰山的布防图献给石勒,更亲自率军参与对东晋控制区的劫掠。在彭城之
第267章 东晋将领徐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