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3章 蜀汉牂牁太守徐宗[1/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三国纷争的壮阔画卷中,蜀汉政权对南中地区的经营始终是巩固后方的关键,而徐宗作为刘备入蜀后任命的牂牁太守,虽史载简略,却在诸葛亮南征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重要印记。他的存在,既折射出蜀汉对边疆治理的重视,也展现了地方官员在民族矛盾与军政事务中的复杂角色。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作为蜀汉的西南屏障,因其多民族杂居、地势险要,始终是政权稳定的敏感区域。牂牁郡(治所在今贵州黄平一带)地处南中腹地,连接益州与交趾,既是交通要冲,也是夷汉杂居的前沿,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蜀汉后方的安危。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入蜀,逐步平定益州,为稳固西南边疆,亟需在南中各郡任命可靠官员,徐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任牂牁太守。从其任职时间来看,应是刘备入蜀初期(约公元214年前后)的任命,肩负着安抚地方、征收赋税、协调民族关系的重任。
     作为牂牁太守,徐宗的日常政务围绕着“抚夷安汉”展开。当时的牂牁郡,既有世居的夜郎、牂牁等部族,也有从中原迁入的汉族移民,民族矛盾与地方势力割据并存。徐宗上任后,一方面延续汉代“羁縻”政策,对顺从朝廷的部族首领加以笼络,承认其内部治理权;另一方面加强郡县吏治,推行农耕技术,试图通过经济融合促进民族和解。史书中虽未详述其具体施政细节,但从蜀汉在南中地区“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的记载推测,徐宗在任期间,应在征收军资、稳定地方生产方面有所作为,为蜀汉在益州的立足提供了后方支持。
     真正让徐宗载入史册的,是他在诸葛亮南征中的关键作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豪强雍闿、孟获等勾结夷族发动叛乱,“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方。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兵分三路平定叛乱,而牂牁郡正是平叛的重要战场之一。《华阳国志·南中志》明确记载“建兴三年,牂牁守徐宗助诸葛亮平夷乱”,

第343章 蜀汉牂牁太守徐宗[1/2页]